N海都记者 陈逸之
通讯员 林绿丰 文/图
福州静谧的小巷内,只见三三两两的老人或支着小画板,或捧着速写本,抬头端详面前的古宅,又低头挥洒色彩,将片刻光影间的窗棂飞檐永久记录在画布上。
这是来自福州市老年大学的“古厝写生团”志愿者。作为闽派建筑的重要标志,福州古厝是福州文化与福州人情感的代表与传承,这群平均年龄在七十岁的志愿者出于对绘画与古厝的双重热爱,在去年春季建团,希望用独特的银龄视角述说福州故事。
退休后重续“文艺梦”
来自美术系的学员潘家炘2014年入学,十年间陆续选修了钢笔画、国画、水彩画等课程。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老福州”,在听到古厝写生团招募成员的消息时,潘家炘第一时间报了名。“我家以前就在锦巷,我的童年、青年都在三坊七巷度过,所以福州古厝对我有着非凡的意义。”说起这些,潘家炘仿佛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午后:“黄巷巷口以前有很多小卖店,我们小孩常常去买零嘴吃。”
今年66岁的陈宝林在高中时曾是绘画爱好者,后来因学业、工作等原因而将其搁置。直到退休后在福州市老年大学选修水彩课,陈宝林才再次拾起被淡忘的“文艺梦”。“我写生时比较注重色彩的搭配。”陈宝林说,“福州古厝的色彩很特别,比如上下杭是‘灰瓦白墙’,我就会着重画树木、天空和人群等色彩比较丰富的物品,反衬出建筑清冷的特点。”
他向记者展示了最近的水彩画,作品画面温暖明亮,绿荫掩映下的老宅宛若一位沉稳的老者,藏着多少福州的时光故事,让人想一探究竟。“观众如果能因我们的写生作品对古厝和福文化产生兴趣,那我们写生团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画出古厝文化底色 带人领略老福州的魅力
在写生时,潘家炘不仅喜欢描绘青石板路与飞檐翘角,还会将不经意走入取景框的行人一并画入。“游客多是在南后街走两圈就结束行程,其实两侧的小巷更有韵味。”严复、林觉民、冰心……在潘家炘心中,三坊七巷蕴藏着浓厚的文化底色,深入其中方可领略老福州的魅力。“我会特意选择不为大众所知的古厝作为写生对象。”
古厝写生团走入老宅,和屋主聊聊房子背后的故事,加深了解后再下笔,古厝便更添韵味。有时,写生团的成员们也会担任解说员的角色,在绘画时向围观的游客讲解古厝历史的来龙去脉。“走得越多,了解得越多,对福州的热爱也更浓烈。”陈宝林感慨道,“古厝是福州响亮的名片,我们希望用画笔记录这个‘活历史’,尽自己的一份力保护福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