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学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

新教材新在哪儿?

N新华社 央视新闻

新学期已开学,全国小学和初中启用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统编教材,新教材今年首先在全国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

2022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修订工作。三科统编教材编委会和修订组成员共200余人,包括来自高校、研究机构、教研部门、中小学校的思政专家、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研员和教师等。

一套散发着墨香的新修订统编教材,已摆上学生们的课桌,在保持总体容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选材更丰富,编排更科学,育人导向更鲜明。那么,历时两年修订的教材有何变化?新教材,新在哪里?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看点一

育人为本

每科要培养核心素养

2017年秋季学期,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正式投入使用,2019年实现全覆盖。从实践反馈来看,教材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和社会的良好反响。

为何要对这版教材进行修订?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了修订背景——

第一,党中央对教材工作作出新部署,要在教材建设中进一步强化国家事权,充分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切实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打好中国底色、厚植爱国情怀,始终不渝听党话、跟党走。

第二,按照2022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每个学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强化实践,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教材的编写理念、素材选择、编排方式等,都要落实这些要求,进一步体现育人为本、素养导向。

第三,2017年三科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后,社会各界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建议,学界对教材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这些都需要在教材修订中加以改进和落实。

为做好修订工作,教育部精心组建了修订团队。三科统编教材编委会和修订组成员共200余人。为充分听取一线意见,教育部组织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550多所学校、2000多名教师、10万多名学生对教材进行试教试用,通过课堂教学检验教材的适宜性;组织10个省(区、市)的5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全面精细审读。

国家教材委员会相关专家委员会对修订后的教材进行了严格的初审、复审和多轮复核,通过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

经过两年多努力,教材编审工作全部完成。“全面把好政治关、科学关和适宜关。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回顾整个工作历程时说。

看点二

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首要任务是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系统有机融入,使之成为凝聚整套教材的‘魂’。”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说。

比如,语文教材从《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选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课文,并在教材相关栏目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让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深刻领会殷殷嘱托。

同时,在保持总体容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教材内容进行了调整优化,突出中华文化立场,发扬革命传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诗经》、诸子散文、汉魏古诗,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语文教材有序安排古代汉语知识和文化常识的学习,全套教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共353篇。

语文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王立军说,语文教材还在原有基础上新选入《雷锋日记二则》《井冈翠竹》等多篇课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良渚古城、陶寺古城和牛河梁遗址等代表性考古成果,被写入了历史课本。

历史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徐蓝表示,历史教材注重反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充实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成就和科技成果内容,彰显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翻开新修订教材,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语文教材中,《青春之光》是组织作家实地采风创作的反映黄文秀事迹的课文,《“蛟龙”探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突出介绍了大国重器、国家英模;道德与法治教材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历史教材呈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

看点三

一年级识字量减少

拼音教学时间增加

此次修订工作注重听取一线反馈意见,破解重点难点问题。

加强幼小衔接方面,语文统编教材修订后降低了教材难度:一年级上册的课文从14篇减少到10篇,识字课从10课缩减至8课,识字量从300字调整至280字。拼音教学时间比原来增加1至2周,减缓了起始阶段的学习坡度。科学安排识字写字序列,优先学习字形简单、构词率高、生活中常用的汉字。

反映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及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群像的选文,依然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鲁迅先生的相关课文也没有变化,共有13篇。

新修订教材采取系统融入、重点强化等方式,进一步纳入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相关重大主题教育内容。

“本次修订加强全套教材的一体化设计,注重语言转化。同时,对法治教育进行了统筹设计,以宪法为主线,共涉及90余部常用法律;融合道德和法律,促进德法兼修。”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编委会主任路建平说。

此外,修订教材的封面、版式设计和插图绘制按照反映学科特点、体现艺术水准、彰显中华美学品味、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和生活常识的标准进行了优化设计。

新修订统编教材如何投入使用?根据计划,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将于三年内覆盖所有年级。其中,2024年秋季学期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2025年,小学一、二、三年级和初中一、二年级使用;2026年,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全部完成替换。

教育部近期已开展骨干教研员国家级示范培训,各地将于8月底前完成授课教师全员培训。

观点:

因“材”施教 培根铸魂

新教材主要体现在更加突出育人功能。比如,语文教材增选了反映新时代航天员、戍边英雄、科学家等群体事迹和精神的篇目,包括《航天员写给孩子的信》《“蛟龙”探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新教材还通过增选篇目、设置专题等方式,对孩子加强劳动教育、国防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等。

总而言之,新教材立足于立德树人,着眼于素养导向,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人们常说:“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无论启智润心,还是培根铸魂,都离不了因“材”施教。有直抵人心的优秀教材,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塑造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知多一点

何尊“登”上

历史新教材封面

七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课本,封面上的文物是什么呢?这件文物可大有来历!它就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何尊。

1963年,何尊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是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青铜礼器。发现之初,它曾被村民拿回家中装粮食,两年后又流落到废品收购站,差点就被销毁。恰逢宝鸡市博物馆的专家到收购站寻宝,它才以30元钱的身价被专家购回。当时,何尊周身被一层锈迹覆盖,专家也并未发现它的不凡,只认为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尊。

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何尊被调往北京展出。展出前,它被送到故宫博物院的修复部作除锈处理。文物工作者在清理掉表层的斑斑锈迹后,在何尊的内底发现12行共122字的铭文。特别的是,这些铭文中出现了“中国”两个字——这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此前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卜辞里,“中”和“国”两个字都不曾见有连用。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