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5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寻秦五十载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首次集中亮相,揭秘“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

绿面跪射俑(正反面拼版照片)

8日,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观众在观看展出的兵马俑

百戏俑

青铜鹤

金骆驼

乐舞俑

N新华 央视 西安发布 本版图片均来源于新华社

今年是秦始皇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9月8日,“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幕,通过230件(组)文物精品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秦始皇陵的面貌、内涵和价值。这是秦始皇帝陵考古发现首次集中对公众展出。

据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主任叶晔介绍,展览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成果为基础,分为八个单元,展出威武高大的高级铠甲军吏俑、精美厚重的石铠甲、秦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青铜水禽、错金银乐府钟、第一件证实文献上秦始皇帝陵园原名为“丽山园”的丽山园铜锺、秦陵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秦陵第一鼎”、见证秦统一度量衡的秦两诏文铜权等,展示了秦始皇陵的总体布局、礼制建筑、陪葬坑、陪葬墓及出土文物等,以及这些遗址和文物所反映出来的秦代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社会生产、娱乐生活、精神思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外城东门遗址、陵寝建筑遗址、飤官遗址以及陵西一号陪葬墓出土文物,都是首次在展览中与观众见面。”叶晔说。

探展:独一无二的“地下王国”

展览通过大型沙盘、考古模型、数字交互、现场连线等多种展示手段,将历史语境、遗址场景带入展览现场,让文物说话,让遗址活起来,提升观众参观体验感。

第一单元“秦始皇帝”,介绍了秦之崛起和始皇帝的一生,拉开了展览序章。

第二单元“丽山为陵”,展示了秦始皇帝陵“若都邑”“皇权至高无上”的设计原则和“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制。

第三单元“宫观百官”,通过文献和考古勘探、发掘资料的相互论证,对秦始皇帝陵园中象征中央官署、宫室建筑、飤官等的遗址和出土物进行阐释和展示。

第四单元“地下军团”是展览的视觉高峰,展示了象征驻守在京城外的军队秦兵马俑,以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信息,包括兵马俑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秦军武器装备等。

第五单元“皇家苑囿”,展示了象征天子生前京城苑囿的珍禽异兽、宫廷厩苑、禽苑等,是地上苑囿被模拟于地下的真实写照。

第六单元“宫廷娱乐”,书写了华丽又新颖的秦宫廷娱乐生活,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娱乐文化的丰富性与独特性。

第七单元“侍奉如常”,展示了秦始皇帝陵的“祔葬”与“陪葬”,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由“血缘”到“地缘”的真实写照。

第八单元“幽宫紫台”,“想象”与“科学”并俱,通过对“文献”中记载的联想和科学数据的论证,与观众一起想象秦始皇陵地宫的雄姿,描摹其中的日月星辰、江河大海和广袤大地。

揭秘:兵马俑原有十多种颜色

1974年春,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的“地下军团”——兵马俑,一经发现即震惊世界,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含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半个世纪里,兵马俑的考古发掘和保护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

数量惊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被相继发现,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埋藏着约8000件陶俑陶马,以及数以万计的铜镞等兵器;

布局规整——三个兵马俑坑排兵布阵规整,还有分列的兵营、军幕等功能区分,攻守兼备、组织严密;

制作精巧——兵马俑不仅身姿服饰各有差异,连脸型都有“国”字、“申”字、“甲”字等多种,配合表情、胡须、发型等变化组合,可谓“千人千面”。

令人惊叹的是,兵马俑最初深埋于地下时,并不像今天看到的那般“灰头土脸”。考古资料表明,兵马俑原是通体施彩,有朱红、粉绿、赭等十多种颜色。

“经过2000多年的深埋,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起翘、剥落,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说。

保护:俑身彩绘如何修复?

俑身彩绘如何保护?陶俑碎片怎么修复?50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孜孜不倦探寻答案。

“兵马俑一经出土,先要经过探伤、检测等‘体检程序’,再进行加固、拼对、粘接、补全等修复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兰德省说。为留住“真彩”,中外合作开展文物科技保护研究,系统揭示了彩绘的层次结构、物质组成、工艺以及损坏机理。“我们使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保住兵马俑表面色彩的同时,减缓了褪色速度。”

“我们还在颜料中分析出一种尚未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紫色颜料——硅酸铜钡。这对研究我国古代颜料史具有重大意义。”夏寅说。

近年来,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攻克兵马俑等珍贵文物在考古发掘、保护修复中的难题。“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考古现场脆弱性文物临时固型提取及其保护技术”等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悬念:秦始皇帝陵,挖还是不挖?

巨大的地上封土、规整的地下墓葬。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样描述这座古老而神秘的陵寝:“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为后世留下许多悬念和遐想。

秦始皇帝陵要不要主动发掘?被称为“秦俑守护人”的文物修复专家吴永琪认为,除非是抢救性保护发掘,“不然,能不挖就不要挖了。特别是皇帝陵,以后也不要动,没必要动”。吴永琪说,地下文物很脆弱,特别是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如果贸然打开,对它是非常大的冲击,有的当时就会坏。

“今后,我们会有更先进的技术,能在不打开陵墓的条件下了解其中的东西。”吴永琪说,目前已经通过物探手段测出秦始皇帝陵确实有水银,封土的汞含量是大地本体的70多倍。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