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央视网
过去我国外商投资医院主要以合资为主,而且数量非常少。近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监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共9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外资医院与国内公立医院有什么区别,就医体验怎么样?我国在十年前就开始推动外资医院来华,这次政策跟之前比,有哪些突破性的变化?
记者体验:
在外商投资医院看病有何不同?
记者在上海一家外商投资的妇儿医院看到,前来就诊的患者有医院的工作人员全程陪同就诊,医生会与每一位患者进行不低于半小时的看诊和沟通。由于这里采取的是主诊医生负责制,患者还可以通过添加主诊医生的微信进行沟通。
在费用方面,以这家外资医院的儿科门诊呼吸类疾病来说,患者初诊费用为800元,复诊为500元。如果购买了商业保险会有不同程度的报销,价格相对于公立医院的三四百元的特需门诊号略高一些。
这家外资医疗机构在上海下设一家妇儿医院、三家综合门诊部和一家月子中心,医护人员400多位,其中外籍及有海外行医经验的医生占比约10%,2023年累计服务超过100万人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有的外资医疗机构共同的特点,主要包括:营造更温馨舒适的就医环境、加强服务细节的打造;就医流程一般采用国际较为流行的模式,包括预约制、首诊负责、规定不少于一定时长的问诊时间等;自费或者商业保险报销的方式,基本高于公立医院的特需诊费,个别诊所价格昂贵。
而北京一家外商投资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不仅具备上述这些特点,他们的优势是,医生是来自北京很多大医院的知名专家。记者在这里看到不少病情较重的患者,他们很多是在公立医院挂不上专家号,或者手术需要排期比较久的病人。
□链接
我国医疗服务领域 开放政策几经变革
其实早在十年前,我国就开始尝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
2014年,《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发布,允许境外投资者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建立医院。但通知发布后,外资还是基本通过合资而非独资方式建立医院。
2015年政策出现转变。当年3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又将医疗机构列入限制类。
2023年11月,政策再次放宽。国务院批准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及港澳台医生在北京开设诊所。
经过一系列医疗服务领域开放的探索,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有302家外商投资的医疗机构。
但是这个数字,跟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数——超过107万个相比,所占市场份额还是非常小。
那么这一次发布的政策与以前相比,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首先,开放范围更广。不仅包含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还包含天津、南京、苏州、福州和海南全岛等更多地区,让更多地方受益于外资医疗资源的引入。
其次,政策更加明确具体。不仅明确了试点地区,还对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进行了细分,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声音
将给我国医疗市场带来哪些影响?
外商独资医院进入中国,将给公众看病就医,以及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带来什么呢?
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表示,外商独资医院进入中国,会促进中国医院的良性竞争。目前医院相互之间的竞争,是国有医院之间的竞争、国有医院和民营医院的竞争,但还没有直接跟国际顶尖医院进行对标的竞争。“我们的技术可能不一定比发达国家的差多远,但是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上,可能还与他们有相当的距离,形成一个巨大的倒逼压力。”
但也有人还有其他方面的担忧。比如:从医院管理方式、患者就医习惯等方面,不同国家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国外一些做法如果照搬到国内,很可能“水土不服”。
另外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提出,外资医院或许会高薪“挖走”大量人才;还有,外资医院是否能与国内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接轨等。
专家认为,在肯定扩大开放试点的积极作用之外,有关部门也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监管,确保公平竞争的环境,这些方面都需要通过探索来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