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厝边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全国模范教师”洪一江是咱厝人

他是南安市英都镇大新村人,是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身上藏着闽南人“爱拼敢赢”的劲

洪一江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洪一江手把手教甲鱼养殖户发展壮大

N海都记者 杨江参(洪一江教授供图)

9月8日,庆祝第40个教师节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活动在京举行。其中,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洪一江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洪一江,南昌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位皮肤黝黑的教授,是南安市英都镇大新村人,也是厦门大学1980级生物学系本科生校友,身上藏着闽南人“爱拼敢赢”的那股劲。

“土”专业里,带出金牌团队

在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每当你在学生、教师群体中提起洪一江教授的名字,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他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做班导、带实训,硬是在“土”专业里带出了一支“金牌”科研团队。

水产养殖专业有多“土”?作为南昌大学唯一的农口专业,学生大多是调剂而来,对专业学习并没有太多热情。2013年,该校水产养殖专业获选江西省卓越计划,2014年又争取到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长期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的洪一江深知,光有“卓越班”的头衔还不够,水产养殖不只是“养鱼”,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不停地实践,不论是在实验室还是在生产现场。”洪一江团队的很多突破都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完成的。

“以前,有农户自发在水稻田里养鱼,种养面积不大,效益也不高。但我们觉得这种模式很好,生态、优质,也符合人们对现代农业的新期待,可以试试看,于是就组织相关专业的师生一起开展研究。”在洪一江看来,广袤的大地既是提升专业教师与研究人员素质和发挥技能的舞台,也是培养卓越人才的平台。2016年5月,“稻渔工程”团队应运而生。

之后,洪一江带着学生,足迹遍布江西30多个县(区),将传统“稻鱼”变为新型“稻渔”,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稻鳖共作”“稻虾共(轮)作”“稻蟹共作”“稻鳅共作”等6类13种典型“稻渔”模式,帮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2020年,洪一江带领“稻渔工程”团队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喜欢奔走于田间地头的教授

长期扎根基层研究,让洪一江对农业如何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010年,洪一江和他的团队着手对南丰县甲鱼进行育种,提出了依靠龙头企业和带头人解决甲鱼品牌不强等问题。在众多甲鱼养殖户中,洪一江选择了返乡创业的吴国辉,并手把手地教他养甲鱼。

2020年的一个深夜,吴国辉忽然打电话给洪一江,带着哭腔说:“塘里的甲鱼都翻了肚子,办法都用尽了,怎么办?”洪一江随即带着学生赶到南丰。洪一江的团队迅速制定了方案,帮助养殖户挽回了损失。但洪一江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用一年多的时间,在学院建起了一个从源头防治类似养殖问题的机制,“不能损失来了,再去解决问题”。在团队的帮扶下,吴国辉的江西添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成了甲鱼种苗领域的大企业。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洪一江带领的“珍蚌珍美”团队在第七届大学生“双创”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得金奖。

学生邱惠敏清楚地记得,2019年暑假,她跟随老师到抚州市东乡区调研。当地没有河流,生活和农业用水均来自水库。然而,受畜禽养殖污水影响,东乡区多处水库富营养化,造成鱼类死亡,百姓赖以生存的农畜业受到重创。一系列的调研、分析后,“珍蚌珍美”团队逐渐创建出“鱼—蚌+”生态治水模式——以珍珠蚌的滤食作用为核心,混养多种鱼类,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一改当地旧貌。

如今,“珍蚌珍美”项目累计推广30万亩,覆盖7个省份;项目治理水域总面积超过1万亩,建立5个项目示范基地,带动就业6000余人。

一家三代同上厦大成佳话

“洪一江是我们大新村的骄傲。”在9月14日的采访中,英都镇大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洪志谦表示,洪一江是归侨侨眷,他的父亲、女儿也都毕业于厦门大学,一家三代同上厦大,成为当地的一段佳话。

南安市英都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洪一江的家乡,英都镇不仅是“阀门名镇”,还被誉为“进士之乡”,自古以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英都走出了18个进士、65个举人、63个贡生、570个秀才,留下了“祖孙三进士”“父子双翰林”的传奇佳话。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