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法治日报 人民网
亲眼看着主播开果称重,收货后却发现重量比其承诺的少了很多。这是北京通州居民焦女士近日在同城某水果店直播间购买榴莲的经历。“主播承诺出果率50%,我便下单了一个4.4斤重的榴莲。只见主播去壳后称重,果肉有2.2斤。”焦女士说,1个小时左右她收到了货,拆开包装后觉得不对劲——2斤多的果肉怎么这么轻?她将榴莲果肉带盒称重发现,重量刚过2斤,和直播间称的重量有不小的差距。
记者调查发现,网购商家在克重上“做文章”的情况并不少见,其中生鲜水果、零食等为重灾区。一些商家或明目张胆缺斤少两,或偷换概念,将包装重量算在“净含量”里,导致消费者收到商品后发现实际重量与标注不符。
现象:缺斤少两时有发生 不少人遭遇“干燥剂杀手”
“下单时,商品详情页写着,一斤大桶装,两桶顶六桶。结果收到货后,我觉得重量不对,去掉塑料桶和干燥剂一称,鸡肉干的重量不到400克。”今年7月,在湖北孝感上大学的小李在某网购平台下单了两桶鸡肉干,到手后却发现商品重量和承诺的不符。
小李联系店铺客服,客服发来一张产品信息图,上面显示“风干鸡肉条,净含量200g/罐,重量250g/罐”。“这不就是在玩‘文字游戏’吗,买的时候说一斤装,结果是连包装一斤。”更令小李气愤的是,商家提供的产品信息,在商品详情页中并不可见。
多名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在线上购物时,也遇到过商家缺斤少两的情况。
“一共250克的菊花,包装袋里放了122克干燥剂。”在上海读大二的医学生小叶两个月前为了做实验,在某电商平台买了一包250克的贡菊。因为做实验要求数据精准,她第一次称取了72克菊花,第二次再称发现剩下的只够36克,加起来也只有108克。她拿出包装袋里的干燥剂一称,发现干燥剂就重122克。
遭遇“干燥剂杀手”的消费者不在少数。今年3月,有测评up主发布视频称,网购的100件坚果、干货、零食产品逐一称重发现有70件商品缺斤少两(缺重5克以下的不计),缺重超过10%的有43件。
调查:商家用缺斤少两提高利润
记者调查发现,当消费者购买多件数商品时,往往会遇到缺斤少两的情况。比如有的抽纸标注80抽,买来一数,实际只有60抽;有的牙签标200根,实际只有122根。一名消费者说:“我在某平台不同店铺买了3次垃圾袋,每次数量都不对,误差最大的一次是买100个垃圾袋,数了下只有50个。”
有网店店主告诉记者,不少商家用缺斤少两的方式节省成本、提高利润。常见的方式有:在售卖多件商品如垃圾袋、抽纸、笔记本时直接缺斤少两,赌的是绝大部分消费者不会逐个数;偷换概念,例如有的笔记本,详情页宣传有240页,实际卖的是120张,有的棉柔巾宣称可以用400次,实际只有30抽;用包装或辅料压秤是第三种套路,比如有人买50克重的紫菜,外包装加上纸壳,重量就高达30克。
专家:加大抽查强化处罚 推行信用评价体系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任超建议,加大执法力度,监管部门可加强对网络购物市场的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检查活动,严厉打击缺斤少两等违法行为。同时,积极处理消费者的反馈与投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吴迪认为,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网购商品的抽查力度,尤其是对缺斤少两等涉及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应设立专门的法律条款进行明确规范,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建立商家信用评价体系,对存在问题的商家进行记录,并定期向社会公开,促使商家自律,减少违法行为。对某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商品(如定量包装商品),推行更为严格的标识标准,要求商家明确标注净重、毛重等信息,避免消费者被误导。
观点:网购商品应少些套路
缺斤少两、玩弄偷换概念的文字游戏等这类小伎俩,商家虽可能谋取短期利益,却会因此丧失长期信誉,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更对网络购物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实属目光短浅之举。有专家明确指出,商家出售的商品存在缺斤少两现象,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或许构成虚假宣传乃至欺诈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去除网购商品缺斤少两这类破坏市场秩序的顽疾,绝不能仅仅依赖消费者自身或者某一部门的单一力量。商家和电商平台需切实承担起相应主体责任,减少套路,增添真诚,唯有如此,方能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双赢,营造出诚信经营的优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