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古人中秋脑洞大开

天上月圆,人间团圆,又是一年中秋月圆夜。每到中秋节,一家人围坐聚餐,分食月饼,其乐融融。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一天绝对是不容错过的在朋友圈发感慨的好时机。其实,给古人一部能联通历史的手机,他们的朋友圈绝对比咱们的精彩百倍!不信?您看看这几位的朋友圈就知道了!

月亮之上

唐玄宗也想自由飞翔

“中秋”一词或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中就有“中秋,献良裘,王乃行羽物”的记载,意思是说,仲秋八月,司裘之臣以良裘献给君王,君王则以鸟羽赐群臣。另据《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意思是说,祭祀太阳是在仲春(农历二月)的早晨,祭祀月亮是在仲秋(农历八月)的晚上。

不过那时的中秋,还只是个时间概念,并无节日之意。直至唐代,中秋才开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节日,中秋赏月也成为全民习俗。

同样是赏月,一般人最多是发发感慨,可有一人偏偏不按常理出牌,这个人就是唐玄宗。话说这天是开元初年(713年)的八月十五中秋夜,唐玄宗正在宫中饮酒赏月,看星星看月亮,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要说皇帝的想法就是超前,他忽然有了到月宫一游的念头,要知道,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一千多年后才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虽然唐玄宗的想法实在是不靠谱,但皇帝发话了,怎么办呢?这时天师叶法善站了出来,大手一挥:“这个不难!”说完就把手里的板笏往地上一扔,只见变成了一座银色长桥,一头在殿前,另外一头遥遥直至天上明月。

叶天师扶着玄宗,走上桥去,看到一处匾额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金字。庭前一株桂花树下,无数白衣仙女正翩翩起舞。叶天师告诉他,这些仙女称为素娥,身上穿的白衣叫作霓裳羽衣,所奏之曲为《紫云曲》。唐玄宗回来便发了一条朋友圈。第二天,玄宗把记下来的曲子和舞蹈传给杨贵妃,并亲自取名为《霓裳羽衣曲》。

游月宫这种只能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的神技能,自然不会是真的。叶天师大概对唐玄宗施行了类似催眠术的某种幻术,让他有了似真似假的虚无缥缈经历。

在想家这件事上

大文豪们也不能免俗

在四万余首唐诗中,写到中秋节赏月的诗歌共有111首。大过节的,谁家不是吃吃喝喝?所以,这天写诗的人,大多是孤单的,比如李白。

公元742年秋,在好友贺知章的大力推荐下,李白奉唐玄宗之诏进京,那一年,他已经四十二岁了。他踌躇满志,期盼着在玄宗的重用之下,干出一番事业。然而,所谓的“受重用”,也只不过是为唐玄宗和杨贵妃写写清平调。两年后,李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长安。苦闷不已的他一口气发了四条朋友圈(《月下独酌》诗四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这位大文豪爱喝酒是众人皆知的,大过节的,没人陪他喝,怎么办呢?没关系,我邀请月亮一起喝,再叫上自己的影子。大诗人的脑回路果然不一般!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急转直下,所有人都已经顾不上赏月饮酒。山东、河南处于一片战乱之中,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759年中秋夜,杜甫在朋友圈里发了一首《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想家的同时,杜甫也关心着国家命运,即使生活相对安定时也不忘苍生命运,以至于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

中秋佳节,想家想朋友的人当中,还有一个人叫白居易。815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八月十五日这天,大家都在赏月,他忽然想起那些年在长安曲江池畔的情景,忍不住发了个朋友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过去的却回不来了。诗人白居易伫立月下,潸然泪下。自古以来,中秋节就被赋予了团圆的含义,也难怪他们的朋友圈处处可见“中秋节,想家”。

乾隆皇帝过中秋

脑洞实在多

要说清朝的皇帝跟中秋节最有缘分的,就要数乾隆了,为何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乾隆皇帝的生日为八月十三日,跟中秋节只隔一天。清朝皇帝过生日,全国都要放假,称为“万寿节”。到了乾隆时,他一高兴将万寿节和中秋节连起来,放三天假。

在他七十岁生日这年,工部尚书彭元瑞写了一首《古稀之九颂》作为贺礼,乾隆看了之后十分高兴,随后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还是朕最厉害啊!”一时之间,这条朋友圈之下点赞人数很快破万,京城的大小戏台班子纷纷进宫,一片感谢皇恩、歌功颂德之声。

众所周知,乾隆是位爱好文雅之人,无奈水平实在有限,“农家乐式审美”也频频被后人吐槽。他一生写下四万三千多首诗,一个人写诗的数量,差点赶上《全唐诗》了。中秋节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诗兴大发的他怎么能忍住不发朋友圈呢?乾隆皇帝一生写了100多首中秋诗,大概内容无非就是月亮很美,风景很棒,生活美美哒,你好我好他也好。比如“塞景清如此,秋思动者谁”“底知塞苑胜禁苑,仍有荷花傍桂花”。尽管这些诗并无一首闻名于世,依然不妨碍朋友圈里一片一片的小红心。

吃也吃了,该拍的马屁也拍了,中秋节第二天,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也就是木兰围猎拉开了帷幕。此时的木兰围场正值秋高气爽、草盛马肥,是个适合狩猎的好季节。当时的外国画师郎世宁用画笔记录下这一盛况,这下照片也有了,乾隆皇帝的朋友圈开始以每日十条以上的频率狂刷屏。试问参加围猎的人,准备好点赞了吗?

中秋节在古代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从一开始就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古人的中秋节热闹非凡,祭月、赏月、挂彩灯、吃月饼等,很多习俗延续至今。以上几位的中秋节朋友圈,仅仅是他们中秋节生活的一个小小的缩影,若论玩转朋友圈,我们还真不一定比得过古人呢!

□知多一点

八月十五缘何叫“中秋”?

中秋节我们年年过,那么,到底何为“中秋”?历史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秋》中解释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七、八、九三月是秋季,旧时分别称孟秋、仲秋和季秋,合称“三秋”。八月十五日,三秋正好过半,所以称为“中秋”。

中秋节吃月饼源于何时?

如今,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必备之物。

“月饼”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荤素从食店”说:“且如蒸作面行卖四色馒头、细馅大包子,卖米薄皮春茧、生馅馒头、餣子、笑靥儿、金银炙焦牡丹饼、杂色煎花馒头、枣箍荷叶饼、芙蓉饼、菊花饼、月饼、梅花饼、开炉饼……”同一时期周密的《武林旧事》卷六“糕”类下也有“月饼”一词,只是未明言是否中秋应节之物,只说是一种“四时皆有”的市井点心,还与荷叶饼、大包子、羊肉馒头等一起被归为“蒸食”之列。

目前能查到有关“中秋节吃月饼”的文字记载,是明朝及以后的史籍。1547年刊印的《西湖游览志余》(田汝成著)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意。”月饼寓意团圆,也应始于明朝。

(北京青年报 新华 北京晚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