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船政精神在 百年话昭忠

位于福州马尾的马江昭忠祠,是我国唯一一座近代海军烈士纪念专祠,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甲午海战130周年,老专家细说昭忠祠的前世今生

▲马江昭忠祠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郑国珍(右一)回忆“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碑的整修历程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文/图

坐落在福州马尾区马限山南麓的马江昭忠祠同时供奉着甲申、甲午海战英烈,是我国唯一的近代海军烈士纪念专祠。

《〈福州古厝〉序》中,在提到昭忠祠时,这样叙述道:“当我们来到马尾昭忠祠,它正语气凝重地向我们叙谈福建水师遭到法国军舰突袭奋起反抗的悲壮历史。”

昭忠祠与马江海战炮台、烈士墓同时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马江海战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海军精神、船政精神提供了最佳诠释。2024年适逢甲申海战140周年、甲午海战130周年,曾主持过1984年马江昭忠祠重建工作的省文物局原局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郑国珍,受邀重回昭忠祠,向我们讲述马江昭忠祠重建的前世今生。

沉睡着超千位烈士英魂

诉说两场海战悲壮往事

红墙黛瓦、曲线山墙的昭忠祠,默默地与山水相伴,诉说着1884年甲申中法马江海战、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的悲壮往事。作为我国唯一一座近代海军烈士纪念专祠,在这座占地2430平方米、民间俗称“阵亡祠”的祠堂里,沉睡着超1000位甲申、甲午两役烈士的英魂,在中华民族最为艰难的时刻,他们一往无前,为国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有着传统穿斗式木构架、悬山式屋顶的古朴昭忠祠,分前后两个院落。走进第一进院落,映入眼帘的是,大厅正中安放的1984年追思“甲申海战”百年时塑就的爱国官兵五人一组奋起反抗侵略的群雕造像。回廊内壁嵌有时任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所书“甲申、甲午两役合祀马江昭忠祠记”石碑,竖立着时任船政大臣裴荫森撰文并书丹的“特建马江昭忠祠碑”。而第二进院落的祠厅陈列着当年参战舰船模型,祠龛上供奉着铭刻有殉难官兵姓名、职务的灵牌,“碧血千秋”金匾高悬,显得庄严肃穆。

祠西是安葬英烈遗骸的陵园。墓冢前敬立的“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石碑,墓冢后山岩镌刻的“蒋山青处”“仰止”“铁石同心”等摩崖,荡漾着浩然正气。这一切都浸透着1984年“甲申海战”百年祭重修马江昭忠祠,并辟为“马江海战纪念馆”时,郑国珍带领着市区两级文博与古建筑专业人员昼夜奋战的点点心血。

百年祠园曾一度荒凉

浸泡一米积水中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在“文物家底要摸清,文物保护要到位”的号召下,全面修复历经百年风雨的马江昭忠祠,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从清代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马江昭忠祠墓等地块一直都属于海军名下——“甲申海战”英烈捐躯,浩气长存,周边民众自发收敛烈士骸骨,清廷也特许,在这里兴建了“马江昭忠祠”,列为英烈遗骸安葬、爱国忠魂缅怀、护国舰船追思地,直属福建船政大臣管辖。20世纪20年代,呈准“甲申、甲午两役合祀马江昭忠祠”,在全面修缮祠园之际,紧挨着祠墙西侧添建了作为“海军联欢社”的二层木构楼房。但在1966年后的10年间,逐渐疏于管理,竟致荒凉破败。

1981年秋天,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开始,郑国珍与马尾镇文化站人员到现场普查踏看,马江昭忠祠的残败令他们触目惊心:“海军联欢社”几近坍塌,民间占用陵园作为水泥预制板生产场所,残弃的预制板四处堆放。1982年,祠园前河汊道抬升成了港区货物集散地,标高超过了马江昭忠祠园地面。整个祠园浸泡在一米左右的积水中,唯余“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碑、“特建马江昭忠祠碑”和1964年立的福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甲申马江海战烈士祠墓”碑泡在水中,如今来园的观者,还能从留下的水渍线上看见当年积水淹没的高度。

1983年,时任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的郑国珍受命兼管马江昭忠祠工作,接下了着力全面修建恢复、辟为马江海战纪念馆陈列布展的重任。

他们白天工作晚上布展 打着地铺打盹到天亮

在这样的状况下,马江昭忠祠全面修建恢复工程正式进场,计划在“甲申海战”百年纪念日前竣工,以告慰烈士英灵,彰显爱国主义。“其实我们在1982年、1983年就做了很多前置工作。”郑国珍说。那时候能拨付以资重建的相关经费并不充足,昭忠祠墓的修复设计与付诸实施,由市文管会申请、经市政府批准组建的“福州市古建筑维修专业队”(“福州市古建筑设计研究所”前身)承担;专题展览的内容及形式设计则由郑国珍执笔完成,市区两级文物博物馆有关专业人员每天下班后,被郑国珍用一辆大巴运载来此,布展到午夜。

昭忠祠建筑的整体进深,依设计方案向后扩展了约9米,在原木结构状态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形成了有前后院落的两进布局。英烈墓冢,以敬重将士遗骸之神圣为至高。因此修复工程将原先四周砌筑的护基增高了近两米,墓体表面石构件再按原貌原结构抬升覆盖,加以恢复。墓前清光绪十年(1884年)立的“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碑,原置于一座用军舰钢板打造的碑亭内,由于圆形亭顶以“洋灰”(水泥)堆塑的花卉图案已经破裂滑落,因此,工程人员依设计方案,改以整块石料仿原样打造成亭。

祠厅奉祀的英烈神主牌、悬挂的牌匾对联等,文博人员们整理相关人士的回忆与史料记载,相互印证,重新定做;展陈涉及的相关文物、展品,他们则一家一家地拜访烈士遗属,寻求捐献,或自行下乡调研采集。数月间,大家就这样同心协力工作在昭忠祠。晚餐和夜宵时上小食摊买一大桶锅边糊回来,一人一个碗舀着吃。深夜,大家就着地面铺的几块三合板打盹到天亮,便回到各自岗位上班。“午休那时候是我们最享受的时光。”郑国珍说,因为第二天傍晚,又到了昭忠祠的“上班时间”。

缅怀海战英烈

续写船政精神

马江昭忠祠墓整修好之后,就成为马江海战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烈士英灵安息,让后人有处瞻仰,正是当年全面整修马江昭忠祠墓、辟为纪念馆向社会展示开放的初衷。

而今,在每年8月23日与9月17日的甲申/甲午海战周年纪念日,昭忠祠都会举办公祭活动,邀请甲申/甲午海战后裔、船政后裔代表、两岸青少年学生代表、近代海军史专家、相关协会代表等社会人士共同参与,这不仅是海军精神的传承,更成为海峡两岸的共同记忆。

“船政文化渊源于马尾,但在海峡两岸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台湾的基隆、台北等地,均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传承基因与鲜明印记。自1874年沈葆桢赴台保台抚台以来,这种深厚的文化基因和联系便得以建立。因此,当前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将这些故事讲述出来,让两岸同胞共同聆听,一同感受船政文化在两岸之间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温暖情感和紧密联系。”今年8月23日,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悦在甲申海战140周年公祭中说道。

9月17日是甲午海战130周年,昭忠祠将依然举办公祭活动,让我们一起缅怀海战英烈,续写船政精神。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