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日锦/文 林良标/图
“60多年啦,终于找到了。”9月17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一天,出门再远的人都会想办法回家与家人团聚。而四川、重庆、广东三个地方却有两个家族的人反其道而行,他们不远千里,从家乡赶到泉州,只为与长眠于泉州奎生山烈士集中安葬区的两位亲人烈士过一次团圆的中秋,倾诉亲人积蓄半个多世纪的念想。
“一别就是65年,小叔,终于找到你啦”
上午9点,广东陆丰籍烈士彭推进的墓前摆上了家乡的月饼、柚子等,他的侄子彭佐栈、彭佐浓及侄孙辈一行四人依照家乡的习俗燃香祭拜。彭佐栈倾诉着思念:“您当兵走后,一别就是65年,小叔,终于找到你啦。”
在彭佐栈的记忆里,小时候最小的这个叔叔特别疼爱自己,叔叔的怀里和肩膀上留下了太多温暖的念想。7岁那年,叔叔牺牲的书信寄到了家,那时的彭佐栈不懂得牺牲的意义,只是感受到了长辈的悲伤。
对于彭佐浓来说,小的时候,对于叔叔的牺牲印象深刻的是,上学免费,每个月5元钱的抚恤金一直领到了18岁。长大后,兄弟俩对叔叔的思念愈加浓烈,他们和家人有着共同的愿望:找到叔叔的安身之地。
“三哥,你爱吃的蚕豆我们带来啦”
墓碑信息刻着四川省江津县吴滩乡的方其新烈士,牺牲前是解放军空军晋江场站的战士,如今他的家乡已经划归重庆。此次,他75岁的妹妹方其明带着家人从四川攀枝花、重庆赶来。
在哥哥的墓前,腰椎盘突出的方其明老人步履蹒跚,顾不上长途舟车劳顿,她将家人携带的袋子一一打开,拿出为哥哥精心准备的祭品,家乡的一袋土、一瓶水、月饼、芒果、蚕豆……方其明说,哥哥1955年入伍,直到1958年牺牲,只探过一次亲,返回部队时,带了几包他爱吃的蚕豆和战友分享。方其明特意将蚕豆摊开轻声说:“三哥,你爱吃的蚕豆我们带来啦!”
方其明告诉记者,三哥牺牲后,他的战友时常到家里关心,江西战友楼建忠经常给家里寄信,邻村的胡德树战友对母亲说“其新不在了,我就是您儿子”。晚年的母亲时常被胡德树接去住上十天半个月。母亲去世当天,是在胡德树赶到后才安详离去。
“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你不要挂念”
“感谢志愿者,让我们找回了念想。”方其明小心翼翼地拿出战友们寄给家里的照片,其中有一张哥哥方其新与战友的合影照,这些照片她珍藏了几十年,因为经常拿出来摸看,哥哥的位置已经有些发白模糊。今年7月得知哥哥的安身地有了消息,老人十分欣喜,特意给志愿者王玉茹寄来了家乡的芒果。
彭推进烈士的家人也是“我为烈士来寻亲”志愿者团队王玉茹等人于今年8月份找到的。八年前,彭推进的侄子曾经向当地民政部门查询,可惜由于当时烈士证上登记的安葬地为“泉州老花山”,信息也就没有对上。
完成心愿后,彭推进烈士的侄子彭佐栈说,希望有一天能将叔叔的墓迁回广东,这样亲人就能时常去看看他。方其新的侄子则特意拨通表兄的微信,和97岁的姑姑视频连线,让她看看安息在这里的弟弟。侄子指着墓碑问大姑:“你小时候打过叔叔没?”寻常一语,催人泪下。
离开烈士陵园前,方其明又在哥哥的墓前蹲下,轻声地告诉哥哥:“家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一家人都很好,你不要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