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济南时报
法治日报 央视网
近年来,互联网医疗科普走红,越来越多的医生走进镜头传播知识,帮助公众提升对身体健康的科学认识。不过,随着MCN机构进场,一些博取流量的科普乱象出现,编造剧情、直播带货、认证不符、导流暗广、跨专业科普、擦边软色情……尽管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多次出台规范,平台监管日渐加强,但涉医的“伪科普”依然在互联网涌动。
“网红医生”直播间里
没有医生
家住北京海淀的杨女士这几年来看过不少医疗健康科普直播,她最近发现,不少“网红医生”的直播间里没有医生。“出镜的基本是助理,连线观众后会通过‘加薇’‘+威’等同音不同字的表述获取联系方式,将其引流到其他社交平台。有很多次,我在这类直播间询问疾病或症状,助理都不会正面回复。”杨女士说。
在快手平台上,搜索框输入“医生”二字,“用户”一栏便会列出一系列相关账号,这些列表中大多是已经通过医院资质认证和实名认证的账号。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虽然这些医生博主用个人资质进行了相关认证,但真正运营时却不一定是本人。
根据杨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进入一个拥有120万粉丝、认证为“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医生@高然医生”的直播间,其账号头像为一名男性医生,但直播间出镜的却是一位女性。该人自称医生助理,通过一系列话术将直播间的用户引导至另一个无资质认证且只有2.1万“粉丝”的普通账号。该账号头像为白底红字“点开”图片,昵称为“高然先生官方助理”,称该账号为专门的客服号,负责和用户一对一沟通,并让记者添加“医生”的社交账号进行付费咨询。由于记者没有及时回复对方私信,收到了对方一次又一次的语音通话邀请。
认证信息不符
医院“查无此人”
还有一部分医生的认证信息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有的医生在平台上认证来自某知名医院,但实际上该医院并无此人;有的医生认证信息过期,已从认证医院离职但未更新认证;有些人直接盗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认证,以此骗取公众的信任。
在快手平台上,“@心血管科龚洪海医生”的账号显示有260万“粉丝”,认证为山东省肥城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医生。记者注意到,龚洪海医生所认证医院在山东泰安肥城,但其IP地址则显示在北京。当记者致电肥城市中医医院,多位工作人员告知该院并无此医生,记者在网络中查询到的该院医生的列表中,也确实查无此人。百度百科显示,龚洪海医生现执业于北京一家中医医院。
在抖音平台上,认证为“抚州市立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的“妇产科熊大夫”,全网粉丝超过280万,因发布的短视频热衷于讲解男科知识、两性知识,流量颇高,同时也引发不少争议。记者拨通江西省抚州市立医院的电话,询问“熊大夫”是否为该院医生,工作人员回复称,这名女医生前几年确实在他们医院执业过,但只签了一年合同,早已到期,目前在厦门的一家医院工作,并不在抚州市立医院坐诊。该工作人员称,医院之前也接到过相关举报,2023年还给这个医生下过函,但是认证信息却一直没有取消。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研究中心主任刘鑫在调研时曾发现,同时认证为山东某一家县级医院整形外科医生的有50多名,“县级医院科室的医生一般只有五六个,50多名医生不符合常理,其中显然有很多医生是虚假认证”。根据医师法,医师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经培训和考核合格,取得医师资格证书后,方可从事医疗活动。医师在互联网平台提供医疗服务时,必须真实提供自己的执业信息,包括姓名、执业地点、执业范围等。网络平台的医生认证信息造假行为显然违反了相关规定。这种造假行为还可能构成刑法中的伪造证件罪、诈骗罪。
花样百出
最终目的仍是“带货”
来自山东济南的李女士说,她曾在短视频平台刷到过口腔医生讲解两性健康话题,“本职的医学科普不做了,就是热衷于讲解男科知识、两性知识,什么流量高说什么”。有些“网红医生”还会进行擦边科普,在镜头前不仅限于身着白大褂进行传统的医学讲解,还会穿着如吊带裙、露腰装、紧身衣等服饰,通过剧情演绎的方式增加互动性,提问和回答的问题一个比一个露骨。
还有些医生会发布远远超出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科普内容。例如,有外科医生跨界分享肠胃健康知识,有耳鼻喉科医生分享的内容广泛,涵盖妇科、儿科等多个领域。
对于网红医生直播“带货”,多部政策性文件都做出了相应限制。《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提出,严禁向患者推销商品或服务并从中谋取私利;《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提出,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提出,加强对医务人员利用职业身份参与医药广告的制作、发布或直播带货等变相发布广告行为的监管。还有些医生在与某直播平台签订的“承诺函”中明确表示,“不得以任何形式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不以任何形式引导用户就诊”。
但“网红医生”千方百计博流量“变现”的行为仍层出不穷。
在某短视频平台,记者看到多个“网红医生”开通了橱窗带货功能。尽管他们的视频主要内容为健康科普,但其带货的商品却五花八门,从养生保健品到日常生活用品、厨房用具等,种类繁多。还有一些医生在视频中只推荐某些成分或配方,并不提及具体产品,但会在评论区以回复“粉丝”提问的方式进行“指引”,暗自打广告推销药品。
北京市民刘先生前段时间带状疱疹复发,身心都受到折磨,有天晚上刷短视频时正好看到一名“网红医生”在科普带状疱疹,他在评论区留言询问有没有药物推荐。过了一会儿,这名“网红医生”回复他:可以试试××药,绝对有效,不但能治愈带状疱疹,还能让你免受神经痛后遗症。刘先生下单买了一瓶,可涂抹一周后也没有任何效果。
有业内人士表示,强大的市场、用户需求以及“网红医生”自带的私域流量,让资本看好这些“网红医生”的变现能力。“‘网红医生’通过打造自身IP来提升门诊量,以直播打赏、橱窗带货、在线问诊等形式变现。”
对“医疗自媒体”
应加大监管力度
实际上,针对“医疗自媒体”乱象,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一直在加强监测和处置。
今年5月印发的《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要求规范直播带货,净化网络环境,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
前不久,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五类突出问题,其中包括“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冒充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开展不当营销;直播过程中衣着暴露,刻意展示带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动作,言语挑逗,发布“软色情”“擦边”“泛黄”内容。
各大平台也积极响应,采取包括封禁账号在内的多项措施,针对涉及散布“伪科普”与“伪知识”、误导公众的所谓“网红医生”及知名大V账号进行严肃处理。
一些医院也在加强对医疗视频直播及网络问诊的约束与监管。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要求任何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医院或院内部门、单位名义申报、运营各类自媒体。
加大监管力度是改善“网红医生”乱象的关键。具体来看,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医生认证信息的审核和管理,确保所有认证信息都是真实、准确和完整的,对于利用医生身份开设直播进行带货的账号应予以封禁。卫生健康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应监督医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得利用职业身份进行直播带货行为。对于“网红医生”变相或直接发布的涉嫌虚假宣传的广告,应及时查处并依法予以处罚。
要想避免医学科普领域的“劣币驱逐良币”,应当鼓励“网红医生”传播正能量,创作有益于民众健康的科普内容。同时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医生在合规的前提下创作优质科普内容,满足公众对医学知识的需求。还应加强对医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教育和培训,让医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最终让互联网为健康知识的传播提供积极助力,也让医学科普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