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付3万元,让您成为名人校友,上课不考勤,教务老师帮您完成作业论文,保证您顺利毕业,硕博最快3年读完”“3个月助你完成美国硕士课程,获得企业广泛认可的学位证书”“只要几万元,就能上岸××大学读博士”……近日,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不少“速成学历”的“经验帖”,还有人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是如何成功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学历的。一些学历提升机构的咨询顾问说,有人不惜花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买一个海外学历。对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于近日发表严正声明:中心未与任何中介机构存在合作关系,任何声称“包认证”或“内部渠道认证”的广告均为虚假宣传。那么,一些求学者为何对中介机构深信不疑?中介机构买卖学历乱象又该如何治理?为此,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现象:多个机构“各显神通” 不少人买“速成学历”
“我高中时学习成绩不太好,没能上一个好大学一直是我的遗憾,平时羞于跟别人谈起自己的大学毕业院校。”来自湖北的岳女士说,因此,她没怎么犹豫就决定报考“在线读研”。
岳女士说,考虑到在线读研可以不用出国,费用也更低些,于是花了6万多元报了名。学校是某海外高校,学时共计一年半,包括10门课程、30个学分,都是线上授课,按时交作业和论文即可获得硕士学历。“机构承诺会有老师帮助完成作业,毕业后可帮助做WES(世界教育服务)认证,国内企业都能认可。”
记者采访发现,像岳女士这样寄希望于花钱买学历的人不在少数。
河北廊坊的贾女士告诉记者,她有同事已通过机构的“特殊项目”顺利拿证,从大专自考本科学历成为硕士研究生。“同事为了快点拿积分落户,花了50万元左右,5个月拿到海外硕士学位证和中留服认证。”
记者调研了解到,这些所谓学历提升机构不在少数,他们“各显神通”,且运营模式较为“成熟”。深圳、济南等地学历提升机构甚至表示,可私下对接国内多个985、211院校,提供国内全日制本科、硕士双证服务。
调查:学历到手求职不认 中介机构涉嫌欺诈
但通过中介机构购买学历,真能让人得偿所愿吗?
来自河北沧州的刘先生花17万元报名了一年制海外硕士,刘先生直言,其花高价获得的学历无法做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在跳槽过程中他发现,国内许多企业和单位都不认可这一学历。
记者在某第三方投诉平台以“学历”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截至目前,相关投诉达4万余条,其中多数纠纷为“虚假宣传”“拒绝退款”。涉及“海外学历”这一关键词的投诉中,主要纠纷包括:教育培训机构将非学历教育包装为学历教育,学员无法通过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认可,销售中存在误导欺诈行为,机构拒不退款等。
北京市律师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葛友山指出,根据民法典规定,中介机构上述行为可能构成欺诈,如果学员证明机构故意隐瞒或虚假宣传,导致其误以为所获得的证书能被普遍认可而受到损失,可通过民事途径请求撤销合同,返还已支付的款项,并可以请求赔偿损失。
专家:
严格学历认证审查
完善学位授予制度
受访专家指出,买卖“速成学历”乱象扰乱教育秩序,破坏教育公平,损害官方认证机构公信力,亟待加强治理。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叶刚认为,首先要完善学位授予制度。在授予学位时加大审核力度,严格核查学生学位申请资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一旦发现伪造申请资料等现象,应当严肃处理。在学位授予环节,教育部门要把握好最后一道关卡,确保学位、学历证书的合法性。
“其次要完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针对培训机构的欺诈和虚假宣传行为,应当在现有法律规范体系内进一步细化规定培训机构的法律责任,增强行为人违法成本,维护教育体系的公信力。同时也要鼓励公众对违规的培训机构勇于举报,以便及时打击,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王叶刚说。
葛友山说,还要加强认证院校质量把关,从严把握互认院校质量,及时更新院校名单。
葛友山建议,监管机构应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加强审批和日常监管、完善信息公开及投诉渠道,强化对培训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以保障教学质量和维护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