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闽闻 上一版 下一版  

“人在号谱在”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执勤三大队宁化中队荣誉室珍藏了三本军用号谱,象征着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

▲武警宁化中队战士在红军司号员雕塑旁吹响军号

李德厚手抄的军号谱

宁化籍老红军保存的红军军号谱

N海都记者 吴雪薇 文/图

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9月23日,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三明市宁化县,武警福建总队启动“回溯长征起点·赓续长征精神”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

包括海都记者在内的10余家中央及省内主要媒体的记者,与武警福建总队官兵一起,打卡福建的“红色”之旅,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要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好号谱”

宁化是原中央苏区重点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宁化全县人口只有13万人,参加红军的就有1.6万余人,其中参加长征的有6000余人,大部分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到达陕北的仅58人,新中国成立后仅存37人。

驻守于这片红色土地的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执勤三大队宁化中队(以下简称“武警宁化中队”),也是一支有着深厚红色底蕴和优良传统的部队。本次活动的启动仪式,正是在这支部队中举办。

在这支部队的荣誉室内,珍藏着三本珍贵的号谱:宁化籍老红军罗广茂捐献的《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复制品、该中队司号员李浩的爷爷李德厚的手抄军号谱,以及现用的最新修改编制《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号谱》。

《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原件藏于宁化县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也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本最为完整的红军军用号谱,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1931年,年仅15岁的罗广茂参加红军,在红四军第三纵队任司号员。“人在号谱在!《军用号谱》是指挥员的‘喉舌’与红军自己的‘密码本’,司号员要像保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号谱。”年轻的罗广茂将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红军长征后,在长汀红军医院养伤的罗广茂侥幸突出重围。他回到宁化家中,将号谱郑重地交给母亲后四处逃亡,以躲避国民党的抓捕。解放后,罗广茂找母亲要这本号谱,但母亲年事已高,早已想不起存放的地点。1974年,罗广茂在拆建家中谷仓时,才发现号谱被母亲用布和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用铁钉钉在谷仓底板上。

而李德厚手抄军号谱的故事开始于1964年。这一年,李德厚参军,担任了部队的司号员。2017年,孙子李浩参军入伍,进入武警宁化中队,爷爷便将自己的手抄号谱转送给了孙子。从《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到李德厚手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号谱》,再到新修改编制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号谱》,三本军号谱,被战士们视为“血脉之源”和“传家之宝”。

“如果国家需要,我们也能在战场上吹响冲锋号”

2018年10月1日,中央军委决定全面恢复播放作息号,2019年8月1日,全军实行新的司号制度,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用号谱精简为作息类、仪式类、行动类三类21种号谱。吹响的军号,比播放的军号更具有温度与情感,是对革命先辈红色基因的继承,更是对军人血性的一种唤醒。随着解放军司号制度的恢复,阔别了30多年的嘹亮军号再次回荡在军营上空。

“别看小小一只军号,想要吹响它可不容易。”武警宁化中队司号教员温合法介绍,军号是一种唇簧气鸣乐器,靠的是嘴唇振动发音,类似小号,这对吹奏者的唇部肌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开始,武警宁化中队希望人人都会吹奏军号,但在实际的推广教学工作中发现,要想将军号吹响、吹成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别看步兵号的基本声调只有“低音5、1、3、5”四个音,但吹响这四个音,通常需要三个月。

为了吹好军号,温合法和战友们吹树叶练习振动,将脸埋进水盆练憋气。由于长期将沉重的号嘴紧贴唇部,很多人都吹肿了嘴唇,磨破了内侧唇皮,吃饭时只能小心翼翼地包着嘴唇吃。功夫不负苦心人,如今,温合法已经可以熟练而流畅地吹响嘹亮的军号,还带起了4~5个徒弟,“队里日常是我在司号,有时大家也替换着一起吹,共同进步”。

“现在我们吹的多是吃饭号、集合号……如果国家需要时,我们也能在战场上吹响冲锋号。”司号员们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