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逸之
25日下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听取省政府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9位常委会委员、专委会委员、人大代表及网友代表围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询问。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省人社厅等应询部门负责人作了回答。
据介绍,我省历来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比全国提前5年实现基本均衡,随后启动优质均衡创建,持续强保障、补短板、提质量,成为全国拥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的9个省份之一。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共有义务教育学校6167所、占学校总数40.5%,在校生527.5万人、占在校生总数56.7%,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残疾儿童入学安置率、随迁子女公办校就读率等均居全国前列。在此基础上,我省提出到2030年全省各县(市、区)100%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力争比中央要求提早5年实现优质均衡目标。
分配免费师范生培养名额 优先向山区县进行倾斜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张兰的问题围绕教师队伍城乡失衡展开。她注意到,我省目前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城乡失衡、校际失衡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如何优化教师均衡配置成为亟待考虑的问题。
省教育厅负责人回应称,教师均衡配置确实存在挑战。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省接下来将进一步加大紧缺学科教师补充力度,深化优质师资交流轮岗,大力培养乡村优秀教师。
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委员陈文强也提出问题:“我省山区、特别是边远山区中小学教师队伍仍然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乡村教师‘招人难、留人难’问题依然突出,请问有关部门如何解决?”
对此,省人社厅负责人作出回答:“人社部门近年来在山区教师人才引育留用方面给予山区县、乡学校政策倾斜,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山区教师。”下一步,人社部门将和教育部门一起优化分配制度,在分配免费师范生培养名额时优先向山区县进行倾斜;同时,研究出台相关措施,发掘招募银龄教师人力资源,充分发挥退休教师对山区教师队伍有益补充和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山区优秀教师宣传和表彰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良好风尚。
加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 保障随迁子女“应入尽入”
保障随迁子女的教育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公平,如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我省是外来人口及其随迁子女净流入地,近年来省内各地陆续出台人口和人才新政,在子女教育、安居保障等方面相继推出优惠政策措施。
在这个背景下,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礼辉十分关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接收随迁子女的就学情况。他询问:“在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方面,有关部门将继续进行哪些工作?”
据了解,我省分别在公平就学、学位保障、落实经费和优化教育服务等四个方面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目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共有随迁子女90.31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数17.12%,随迁子女就读在公办学校的比例达95.24%,这些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教育厅负责人回复道。
接下来,我省将进一步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完善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特别是加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保障随迁子女“应入尽入”;各地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各地各校加强对随迁子女关心关爱,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日常管理中坚持做到一视同仁。同时加强校家社协同育人,帮助随迁子女更好融入新环境。同时落实好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高考的相关政策,保障随迁子女在我省平等接受各级各类学校教育。
分类管理校外培训 校内校外同向发力
“目前校外培训‘乱象’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校外培训隐形变异现象仍然存在。请问有关部门如何既强化治理管理,又适应学生和家长客观现实需求,规范引导校外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发展,切实发挥好校外培训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会上,一位署名为“榕榕”的网民提出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
对于网民提出的问题,省教育厅负责人回复称,三年来,我省“双减”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非学科类培训逐步规范,日常监管走上正轨,校内校外同向发力。
不过,治理成效离预期还有差距,因此,省教育厅将持续做好有关工作。一是坚持分类管理,对学科类培训继续保持高压态势,重点纠治隐形变异培训,严禁在职教师参与校外培训,对非学科类则畅通审批渠道、加强日常监管。二是把安全放在校外培训治理工作首位,发挥“校外培训家长端”在消费安全预警机制方面的作用,并加强资金监管,严厉打击“卷款跑路”、恶意闭店等违法违规行为。三是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鼓励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四是探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等监管模式,增强执法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