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嘉琪 通讯员 叶建隆
古厝新生,承载多彩文化;文旅融合,加速释放潜能。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为丰富假日文旅市场供给,进一步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连江充分调动特有资源,推出鱼丸文化季等系列活动,为游客奉上好吃、好玩、好看的“文旅大餐”,营造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鱼丸为引,两岸情持续飘香
连江是中国鱼丸之乡,鱼丸是马祖澳两岸的乡愁。9月29日至10月1日,2024年福州(连马)鱼丸文化季活动在连江县魁龙坊历史文化街区举办,这也是“文明实践我行动 时代新风润八闽”主题活动暨“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国庆”活动的一大重头戏。29日开幕当天,连江、马祖两岸乡亲共叙亲情,两地鱼丸技艺碰撞交融,两岸商品琳琅满目。
“今年我又来寻根了!”马祖乡亲曹常斌手里动作飞快,一颗颗“两岸鱼丸”很快进入锅中。据介绍,曹常斌与黄岐人林禹是福州市第四批非遗项目(连江黄岐鱼丸制作技艺)传承人。在他们的“双向奔赴”下,去年,“连江黄岐鱼丸制作技艺”传承示范基地正式落地,两人共创的福州首款“两岸鱼丸”产品也正式推出,寓意“福丸系乡愁,两岸一家亲”,深受市场欢迎。
鱼丸承载了两地的乡愁,也写出了产业大文章。连江是全国第二、全省第一水产大县,也是福州鱼丸的主要发源地和产地,素有“中国鱼丸看福州,福州鱼丸看连江”的说法。
据统计,连江拥有14家鱼丸生产企业、188家鱼丸店,2023年鱼丸等鱼糜产量约1.58万吨,产值9亿元。其中七家企业成为“中国鱼丸之都核心企业”,占福州全市的一半。
连江鱼丸产业的活力在活动现场也可见一斑。传承人林禹将鱼丸、鱼饺、肉燕组合起来,推出新品“小丸子的燕遇”,配有达人装、情侣装、家庭装,计划在两个月内上市售卖。记者在现场抢先尝鲜,轻轻一咬,鱼鲜肉香,汁水丰盈,一碗三鲜各有风味;商户“破店”也研发出鱼丸盲盒,包含蹄髈鱼丸以及韩国泡菜、黄金椒、老坛酸菜、冬阴功四种口味的鱼丸,颇受年轻人喜爱;而在化龙街秋官郎鱼丸店,游客不仅能与鱼丸机器人互动,还能体验霸丸杯、企鹅鱼丸等鱼丸创意美食。
“福州(连马)鱼丸文化季活动是我们打响国庆假日旅游的第一弹。下一阶段,连江将在各个旅游线路打造鱼丸招牌,让市民、游客不仅能游连江,还能体验以鱼丸为主的海洋文化。”连江县相关负责人说。
古厝为媒,微短剧焕新出彩
“小小一粒丸,家家福气满。人间最美味,连江好鱼丸!”方言伴着渔歌,非遗走上舞台。当天鱼丸文化季活动现场,演员们操着地道方言讲述着从明代至今的鱼丸历史,打鱼丸舞蹈、做鱼丸快板……一些曾经濒于湮没的鱼丸制作技艺在舞台上以艺术的形式重新受到瞩目。
除了上述的《鱼丸古今》创意微短剧外,连江还围绕魁龙坊古厝文化,量身定做了情景微短剧《女儿井》,为游客提供突破时空、打破次元的新场景体验。
“这些微短剧是我们从本土文旅底蕴中汲取到的创作灵感,未来我们将融入更多连江的历史文化、特色美食、建筑风貌等元素,让剧目与城市特质更为融洽。”连江县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旅”和“微短剧”是当下两大火热赛道,连江作为一座全域旅游城市,也想通过微短剧赋能文旅发展,实现“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据悉,2023年,连江旅游达532.81万人次,是50.62亿元级收入规模的新兴产业,文旅融合带动“一业兴、百业旺”。
文化为介,非遗游火爆出圈
游连江,“簪”福气。连江魁龙坊巷弄间,不少游客穿着汉服,插上福州传统妆束“三条簪”正在拍照打卡。
“我在公众号上看到了鱼丸文化季的非遗互动环节介绍,就想跟朋友一块过来体验下。”来自泉州的游客陈女士说,本来她们只打算过来打卡奇达村旗冠顶景点,正巧听说鱼丸文化季上有这一环节,就想过来体验下。
“世上佳肴千千万,连江鱼丸百世传。”古厝内,闽剧唱腔悠扬、戏装艳丽、身姿灵动,引来市民游客围观喝彩。这波“福州戏+福州菜”的精妙组合,可谓是一道别出心裁的闽味“丸”炸。
这是今年的鱼丸文化季将非遗元素植入各个环节的一个缩影。在特色集市区,非遗项目传承人齐聚“出摊”,现场展示非遗产品,传授非遗技艺,讲述非遗故事;鱼丸DIY、毛毡鱼丸戳戳乐等手工制作更是让孩子们争相上台体验。在传统诗词文化互动区,现场古装人员与游客进行古诗词飞花令,引来阵阵掌声。此外,“丸投鱼篮”、“鱼丸九宫格拼图”、“快到丸里来”等互动游戏也格外精彩。
“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连江,进一步提高连江特色文旅知名度。”连江县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挖掘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坚持守正创新,赓续文化根脉,发展文化新业态,探索“非遗+”新模式,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推动文旅融合。
国庆期间,连江县还将围绕“强国复兴有我”这一主题,开展文艺演出、阅读推广、非遗体验、书画作品展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化活动12场,让群众享受节日欢乐之余,感悟更多文化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