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蓉
在陈仕福5岁时,父亲因公牺牲。根据当时的政策,17岁的陈仕福初中毕业后,就接替了父亲的工作,成了一名养路工。
当时陈仕福所在的公路站,养护的是一条沙土路。他每天扛着宽1米多、重十几斤的大扫把,边走边扫,每天至少要完成4公里的道路养护。在上世纪90年代,除了大扫把,能用的就是沙耙、锄头这几样工具,“我们常常从天亮扫到天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这把大扫把,陈仕福一扛就是12年。
随着公路养护逐步进入机械作业的时代,只有初中学历的陈仕福一度陷入迷茫,因为一些机械方面的知识,他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每次想要放弃时,陈仕福都会想起自己的父亲,他不想给父亲丢脸,便暗暗给自己鼓劲,“不要怕吃苦、怕困难,慢慢就会越来越好”。工作间隙,陈仕福开始积极充电学习,努力提升自我。
“刚开始时,我经常手忙脚乱,错误频出,但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装载机操作手,没有捷径,唯有勤学苦练。”回忆起刚刚学习操作挖掘机的那段经历,陈仕福至今依然记忆犹新,每天天一亮,他就爬上挖掘机,在一平方米左右的驾驶室里摸索、练技术,挥舞铁臂,重复开挖、回填工作,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机器上。
2008年3月,陈仕福毅然选择到泉州市公路局安溪分局最艰苦的一个公路站当机械操作手。上岗伊始,他与机械操作技术较上了劲,边学边干,认真钻研各种机械性能,不懂就查阅书籍了解技术参数,从割草机维修操作,到沥青灌缝机操作,再到大小型装载机操作,仅3年时间就掌握了8种养路机械的操作,把自己从一个养路机械操作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陈仕福目前所在的泉州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安溪分中心尚卿公路站担负着40多公里路面的管养工作,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随时都可能要紧急到现场处理影响交通通行的各种状况。山体滑坡、排水沟堵塞、井盖缺失……无数个相似的夜晚、清晨,一接到群众的反映,陈仕福总是在第一时间跟着值班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理。
公路上的事,修修补补是最常见的,无论是修补水泥路需要的拌水泥砂浆、水泥找平,还是沥青路修补的沥青拌和,陈仕福样样拿得出手。同事说:“陈仕福就像一个机器人,只会干,不会说,做完一样做另一样。”
凭借精湛技艺,陈仕福在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及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被授予“福建省金牌工人”“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泉州市技能能手”“泉州市高层次人才”称号。陈仕福说,养护公路中,“多掌握一些技能,能把事情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