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奋楫争先开新局 笃行实干谱新篇

看全国县域经济“优等生”晋江的“亮眼成绩单”

晋江梧林传统村落景色

晋江城市景观

全面深化改革,晋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N海都记者 杨江参 通讯员 林晓燕 许清源

日前,县域经济“优等生”再交“亮眼成绩单”:1—6月,晋江市地区生产总值1488.67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居全国五强县之首;工业增加值增长9.5%,特别是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力;外贸出口预计增长20.2%……一组组拼出来的数据,显示出晋江经济逆势增长、回升向好的态势。

逆势增长的背后,是晋江市坚持“晋江经验”引领,深化拓展“三争”行动,大拼经济、大抓发展,纵深推进“1+6”专项行动,持续厚植民营经济发展沃土,不断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 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的巴黎奥运会上,“晋江品牌”闪耀奥运赛场,“晋江创造”再次惊艳全球。安踏为中国代表团设计制作的奥运领奖装备,无数次登上领奖台;九牧王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打造礼服“逐梦”;舒华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官方健身器材供应商,第四次入驻奥运会“中国之家”;361°赞助3个国家代表团,以及两个中国国家队项目;盼盼开设的“盼盼之家”巴黎快闪店引得老外争先抢购。

在晋江,不断变革创新,成为民营企业的集体自觉。舒华体育与国内知名体育学府、国际权威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共同成立国家级先进实验室,目前已取得国家专利技术340余项,并主导、参与30余项国家及团体标准制定;盼盼成立食品研究院,率先布局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朝大健康领域不断发力。

“企业要发展,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应变求新。”盼盼食品集团总裁蔡金钗说。改革创新,是“晋江经验”的核心动力。作为“晋江经验”践行者、受益者,晋江民企坚持革新求变,直面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凭借科技创新、渠道变革、管理革新、战略升级等不断迭代的创新与变革,在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当前,更是抓住机遇,向新而行,向智转型,向绿升级,因地因企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为企业和产业注入新动能。

创新成为晋江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晋江市规上企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6.4%,超250家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全市已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33家、科技小巨人企业超18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55家,15家企业入选省级“独角兽”“瞪羚”企业。

民营经济是晋江发展的特色所在、活力所在、优势所在。今年上半年,晋江鞋服、纺织、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压舱石作用明显。1—6月增加值增长9.5%,其中占全市近60%规模的鞋服、纺织产业分别增长13.4%、8.3%。产值超亿元企业增加98家、总数增至827家,产值增长15.4%,带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2个百分点。特别是品牌龙头企业增势强劲,安踏、卡尔美、361°、七匹狼等企业营业额均实现两位数增长。逆势增长的民营经济,成为晋江经济向好发展的最大底盘。

抢抓机遇 加快形成新产业集群

产业是晋江发展的重大支撑。除了超三千亿元的鞋服、超千亿元的纺织以及超八百亿元的建材和食品等产业集群,晋江正全力抢抓战略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已逐步形成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医疗健康等3个超百亿元的新产业集群。

“我们坚持多维赋能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6个重点产业链建设,强链、补链、延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晋江市相关负责人介绍,晋江注重育强创新主体,设立深圳、上海、武汉“科创人才飞地”,成立总规模5亿元的人才科创基金,打造“领军人物+龙头大项目+技术平台+产业基金”双招双引路径,效果显著。今年上半年,晋江市新兴赛道签约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6个,总投资153.4亿元。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9%,较全市平均水平高7.5个百分点。特别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链成群、成型成势,产值加速释放,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43.2%,智能装备产业增长35.7%。

发展活力,需要空间承载、需要科技支撑、需要环境赋能。作为“晋江经验”发源地,晋江市正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通过系统集成改革破解发展制约。

当前,晋江正实施16个改革专项,加力突破土地、资本、环境等要素制约,持续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创新发展“晋江经验”打造全国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最优县市行动方案》,再推出39条“晋心晋力”服务举措,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先后开展“一业一证”省级改革试点,创新“桩基先行”“七证同发”等举措,打造全省首个“无实体证照办事”政务大厅,连续两年获评“营商环境创新县(市)”。

面对产业项目用地难题,晋江市纵深推进盘活利用低效用地试点,持续完善“1+N”政策体系,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低效用地再开发等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自试点开展以来,晋江盘活低效用地近1万亩,获评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

为打通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痛点”“堵点”,多年来,晋江坚持科创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全面深化科创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科创委。今年4月,晋江市创新举办首届晋江科洽会,达成科技成果转化订单超4300项,影响深远。

城乡融合 “产城人”融出新动力

在晋江,“进一扇门解百般事”正成为人民至上、发展为民的生动实践。

在梅岭街道基层治理中心,记者看到,通过设置便民服务、综合受理、轮岗接访、现场调解等窗口“前端大厅”,有效实现了群众来访“只跑一趟”“马上就办”“咨询即知”“纠纷快处”……晋江通过遍地开花的便民服务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住有所居,率先在全省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制度、外来人口积分管理制度,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构建覆盖“新老晋江人”的多元化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学有所教,率先在全省实现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全覆盖,先后落地一批高端教育资源,探索名校办公校、集团化办学管理机制,有效提高教育均衡水平。病有所医,深化紧密型“医共体”改革,与上海六院共建全国首个县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晋江市医院、中医院、第二医院为龙头,带动提升全市22家基层卫生院所,形成分布均衡、科学的医共体和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圈。

晋江注重把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探索出“百企帮百村、乡贤促振兴”、村企合作等多元改革发展模式,一体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改革和乡村治理体系改革试点等国家级改革任务,不断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获评全国农村“双创”典型示范县……乡村和城市有一样的生活品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每年造林1万亩以上,打造晋江南岸生态公园等一批生态景观带;市区绿化覆盖率达44.04%,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长期保持97%以上,279个村获评“绿盈乡村”……文体旅深度融合,让晋江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回望当年,唱着“爱拼才会赢”的晋江人,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晋江经验”。而今,在改革迈入深水区的当下,晋江更是将改革进行到底,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晋江经验”,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全力建设中国民营经济强市,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的辉煌篇章。

(图片由晋江市新闻摄影学会提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