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13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一堂泉州故事,“讲古仙”讲了22年

“泉州讲古”栏目,林赋赋一讲就是二十二年

戏台上的林赋赋

N海都记者 黄晓燕

“不管做什么,都要‘吃透’它,尽力做好。”见到林赋赋老师,一身休闲装,梳得齐整的头发,中气十足的声音一出,丝毫看不出他已是耄耋之年。虽已退休二十余载,但林赋赋从未离开舞台第一线,目前,除重要场合还需上台表演外,还肩负学徒的传帮带以及导演工作和其他一些艺术事项,是一位名副其实退而不休的梨园戏老卒,“我热爱我的工作,痴心不改,也将继续坚守‘岗位’”。

林赋赋是家中独子,母亲很爱看戏,每次看戏必将他带在身边,70年前在大众戏院看了39场《梁山伯与祝英台》,可谓一场戏都没漏过。子承母“好”,林赋赋也成了一个小戏迷,南菜市、土地后、天后宫门前的讲古坪到处留下他童年逃学看戏的足迹。9岁那年,与他家厨房相连的林英明家开了南音馆,时常请先生教授南音。爱听又爱玩的他,时常趁着南音先生不在,偷偷把弄乐器,11岁时竟然把南音四管(琵琶、洞箫、二玄、三玄)全数“偷师”到手。

解放后泉州举办首届青少年文化艺术节,时年14岁的林赋赋带着一身绝活代表学校参赛,获得了一等奖,还因此被泉州梨园剧团特招入团。在梨园生涯中,丑、末是林赋赋的拿手行当,林大、娄阿鼠……以及现代戏的“刁德一”、“座山雕”、“温其九”等,几乎所有的反派角色都被他拿捏到极致,被人称为“戏曲反派一哥”。正是这样的“拿捏”成就了后来林赋赋在荧屏上持续22年讲古的大成。

“梨园戏是我的根本,而‘讲古’则是我的兴趣。”谈起自己的讲古经历,林赋赋笑称他算是自学成才。小的时候,泉州有街头剧讲古表演,林赋赋常常模仿讲古前辈们的语调、手势,现学现卖地给乡亲们来上一段,加之记性特别好,模仿得惟妙惟肖,在当时一度有“小小讲古仙”的美名。

1997年,林赋赋走上电视台“讲古”节目,一袭或蓝或红的飘逸长袍、一把古色古香的折扇、一个麦克风,他便能将民俗风情、沙场烽烟、武侠江湖、儿女情长等描述得绘声绘色,也因此成了闽南地区大街小巷都知道的“讲古仙”。扎实的功底,加之后天的勤奋努力,林赋赋的“讲古”进入千家万户,他也成了闽南千百观众的偶像,每回下乡或是访问演出时,整个演出会场都挤满了人,不少现场古迷都听得着了迷,久久不愿散场。

家喻户晓的“泉州讲古”栏目,林赋赋一讲就是二十二年,三千七百多集,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他坦言,这也算是为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尽了一点点微薄之力,而“泉州讲古”栏目也创下了三个第一:我省最早把民间口头文艺形式“讲古”搬上荧屏;获得的奖项最多含金量最足;播出的时间最长久。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