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39版:国庆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不管时代怎么变 一辈子坚持传统制茶手法

陈两固(右一)和母亲、儿子一家三代人交流炒茶心得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我就想把茶叶做好,就喜欢和茶园打交道。”聊起自己的人生,今年60岁的安溪感德人陈两固朴实而又笃定。正是这份对茶园和茶叶纯粹的热爱,让他完成了从茶农到铁观音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最美农民”的蜕变。因茶致富的他,也以茶带富了一方人。

“那时候,正当年少,浑身只剩下力气。”1981年,17岁的陈两固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到集体性质的感德新村茶场当茶工。虽然是给集体干活,但茶农出身的陈两固从不吝惜气力,成熟的茶工一个人负责看护一台茶叶揉捻机,他却能凭着使不完的劲,一个人完成两台茶叶揉捻机的工作量。因此,他格外受场长的喜爱,场长总喜欢在制茶的过程中给予他更多的指点。正是那几年,陈两固的制茶技艺有了更系统的提升。

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吹到了农村的每一个角落。陈两固一心要在茶园里扎根,除了耕种好联产承包分得的一亩三分地,他和妻子每天早出晚归,带着饭团上山开垦茶园。夫妻俩靠着一把锄头、两双长满厚茧的手,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山头。陈两固说:“那个年代,哪里都很穷,但到处燃烧着希望。”

2000年到2008年,安溪铁观音迎来了一个巅峰期。每到茶季,感德的街巷、村道比城市还繁华,全国各地的客商奔涌而至,深夜就在焙炉前等着“抢购”。令人敬佩的是,纵使在那样的高光时刻,陈两固仍坚守传统的制茶手法,不走捷径。为了让茶叶更生态,陈两固带头听从农业专家的建议,园里种树,梯壁留草。

坚守终有回报。陈两固先后获评“福建省最美农民”、铁观音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等一大批荣誉,还被选为泉州市人大代表。致富思源的陈两固,成立了老固茶叶合作社,带着身边的茶农一起致富,现如今,他的侄子陈志鹏也是当地有名气的制茶师。

10年前,陈两固找到了一处树龄接近百年的野生茶林,他又把精力扎到那片深山里,人工除草、搭架采摘……对于深山老林里的这些“宝贝疙瘩”,陈两固笑称“就像伺候一帮得道修仙的老神仙”。他说,这些“老神仙”还多次吸引意大利、英国等国际爱茶人进山参观。

“人生哪有捷径,有的是热爱和专注。”今年泉州两会期间,陈两固提出了培养茶产业接班人的茶产业复兴建议,他希望大山里的年轻人能够静下心来,把大自然馈赠的这片叶子照顾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制茶技艺发扬传承好。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