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晚晴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社区89岁“神针奶奶”吸粉无数

国庆假期首日,福州鼓楼区北江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孙兰英老医生仍在忙碌着为患者看诊

孙兰英正在看诊

N海都记者

郭思琪 文/图

国庆假期首日一大早,在福州市鼓楼区华大街道北江社区卫生服务站内,来自不同地方的三十余名患者正在等候孙兰英看诊、施针,他们亲切地称呼她为“神针奶奶”。

1935年,孙兰英出生于农村,今年已89岁高龄,还有3个月她就满90岁了。从医七十载,入党六十七载,她从学习针灸到桃李天下,退休后选择从大医院走向社区诊所。“我这一生很幸运,得到了党和国家的培养,所以向党组织捐了1万元的党费。”孙兰英心怀感激地说,属于她的路从来就只有一条,那就是“忠党爱民,治病救人”。

今年8月19日中国医师节,孙兰英获评鼓楼区“最美医师”荣誉称号。

社区卫生站藏着“神医”,外地患者也跑来找她看病

北江社区卫生服务站30多平方米的诊室里,孙兰英正聚精会神地把脉问诊、施针治疗。“我们特意从宁德过来,等孙主任开药方、施针。”正在等待叫号的陈女士说,她的朋友是屏东社区的居民,一次聚会偶然聊起孙兰英,听说能治好偏头痛、鼻炎,陈女士一早便赶来福州。

“有的人天没亮就从家里出发来找我挂号,我也会生病,但如果不能给他们看病,他们会很失望,我不能做这种事情。”孙兰英说。李铮师承孙兰英,她告诉记者,老师每周二、周六上午都会在北江社区卫生服务站坐诊,有一次接诊了68名患者,孙兰英就像陀螺一样没有停过,即便是除夕夜,孙兰英都愿意留下。

“年轻医生需要机会,我躲在社区也能治病救人”

“我的父亲曾患胃癌,医生一打针,父亲就‘好’了,长大后才知道那只是止痛针。”孙兰英回忆起自己学医的初衷,她当时认为,只要自己成为医生,就能减轻患者和家属的痛苦。等到15岁时,孙兰英终于得到了一个学医的机会,她乘一叶扁舟,顺着闽江一路向下,整整一天一夜,从家乡武夷山来到了福州。

后来,她被分配至部队的康复医院。“1953年深夜,参与东山岛战斗的解放军受伤,我们在各个山区找到一些破庙搭起简易的病房。”孙兰英说,她知道治病救人的重要性,当时18岁的她忍着困意,一手提着灯笼,一手摸脉搏,为伤员完成了治疗。

后来,孙兰英辗转于各个医院。1961年时,她在建阳医院得到唯一的推荐名额,来到福建中医学院学习针灸,毕业后,留校从事中医教学与临床医疗,曾担任针灸推拿系主任6年,还参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不少医生皆师承于她。

从大医院来到社区的卫生服务站,孙兰英说:“患者只要知道我是医生们的老师,就会来找我看病,年轻医生没有锻炼机会。”为了让年轻人能有发展空间,孙兰英选择转移到社区工作,她说即便是社区,也有她的用武之地。从屏东社区到北江社区,她经历4次搬迁,但一如她选择从医那般坚定,她扎根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转眼就是21年,在服务站内小小的诊室里,她是医生们的老师、母亲,也被人唤做“神针奶奶”。

孙兰英说:“还有3个月我就90岁了,我不知道还能做医生多久,只知道会一直做下去。”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