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   

请人护理经济负担重,自己照料昼夜忙不停!

​记者调查失能老年人照护困境

N法治日报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老年人的追求和期盼。然而,或因年龄增长、机能下降,或因疾病、事故等,很多老年人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人,到2050年达到5800万人左右。

照护失能老年人是养老服务的刚需,也是当下许多人对养老焦虑之所在。

失能之后行动不便

专业护理员太难找

从东墙到西墙大约4米,从南墙到北墙大约4米,在这个面积约16平方米的房间里,进门处停放着一辆轮椅,靠墙是一张宽约一米、长约两米的护理床,这里便是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周先生几乎全部的生活空间。只有当天气好的时候,他才能够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晒晒太阳。

今年86岁的周先生是一位失能老年人,吃饭、穿衣、上厕所等都需要他人照护。周先生的儿子周明(化名)向记者透露,父亲失能后的生活基本上就是吃饭和睡觉。“这已经是第四次请保姆了,不知道这回能干多久。”周明感慨地说,自从父亲躺在床上以后,找会护理的保姆成为他生活中的一大难题。

周明回忆说,2019年时,父亲生活自理能力没问题,但认知出现了问题,出了家门不知道怎么回家,为此他每月花5000多元请了一个保姆。一年之后,周先生出现行走困难,再加上双腿本身受过伤,上下床越来越不方便,只能靠人搀扶,大多数时间只能躺在床上。2021年开始,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吃饭需要人喂、上厕所需要人扶、洗澡需要人擦……

周先生失能之后,由于各项事情都需要人帮忙,请的保姆不愿意照护选择辞职。周明只能通过家政公司找了两个保姆一起照顾父亲,每月费用为9500元。

“家政公司称他们很会照护这类老年人,实际上并非如此。”周明说,这两个保姆既不会生活照护,也不会医疗护理。他们给老年人做饭时总是图省事儿,提前做好大量食物冷冻到冰箱里,等到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加热,结果导致周先生营养不良。他们不了解如何护理失能老年人,也没有经常为老年人进行清洁护理,导致周先生得了褥疮,并且反反复复难以痊愈。周明要求家政公司换人,但后面推荐的几个保姆都难以让人满意。

机缘巧合,经邻居介绍,周明认识了一位在医院做过护工的保姆,每月薪资8000元,一周负责照护周先生6天,休息一天(休息时由周明夫妇照料父亲)。这位保姆具备护理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周先生的褥疮得以痊愈。

令周明感到遗憾的是,今年春节过后,保姆因家中有事辞职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每月花费1.2万元聘请了一对夫妻常住家中,从周一至周日全天候照护父亲。

“父亲的养老金不低,但基本用于支付保姆费用了。”周明说。家有失能老年人,无奈之处还有很多。比如周先生只能卧床,通常情况下无法到医院就诊。

“要是社区附近有能够接收失能老年人的养老院该有多好,要是能有上门为失能老年人看病的医生该有多好,要是家庭照护老年人的费用不止家庭承担还能多方分担该有多好。”周明感慨道。

支出增加负担加倍

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即使找到了合适的保姆照料家中的失能老年人,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完全省心。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开出租车的田小刚(化名)同样请了保姆上门照护失能的父亲田先生。田先生今年58岁,此前一直做点小生意,未参加社会保险,这意味着一旦停下生意便无收入来源。几年前,田先生突发脑出血,虽经医院治疗,仍留下偏瘫后遗症,只能卧床。

田先生的妻子陈女士今年59岁,已经退休4年多。考虑到母亲年纪大了难以单独照护父亲,田小刚便找了一位不住家的保姆,每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每天早上8点到田先生家,下午6点离开,每月费用4000元。

保姆每天一进家门就忙碌起来,整理床铺、喂饭(早饭由陈女士提前准备好)、喂药、更换衣物,每隔两小时帮田先生翻身一次,中午做饭喂饭,下午清洗打扫、收拾家务,偶尔与陈女士一起协助田先生上厕所、清理大小便。由于田先生属于偏瘫,一半身子不能动,一半身子能动,语言表达能力受限,还不愿意穿纸尿裤,稍有不慎就会尿床,保姆还要时不时清理床单被褥。

但陈女士对保姆并不放心,觉得自己照顾才是最好的,因此保姆在家时总是跟保姆一起干活,保姆离开后更是寸步不离,经常一晚上要帮助田先生起夜好几次。对此陈女士时常感觉身心俱疲,有时白天一坐下就打瞌睡。

“母亲的时间完全耗在父亲身上,看着令人心疼”。田小刚看在眼里却无能为力,毕竟在当地找到愿意并且会照护失能老年人的保姆非常难,不住家保姆的价格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负担,住家保姆的价格更是负担不起。

田小刚也想照护父亲,但由于父亲没有养老金,母亲陈女士的养老金每月只有3000元,不够付保姆费用,田小刚每月要承担一半的保姆费用,还要承担全家的开销,每月多支出的几千元让他压力倍增。田小刚每天早上五六点出门跑车,一直忙到晚上才收车。

“既要养老人,又要养孩子。为了挣钱,我一年到头基本没休息过。”田小刚说,“失能老年人落在谁家,就是谁家的噩梦。”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养老服务体系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达8年多。

近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面对庞大的失能照护需求,当前的工作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与失能老年人照护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现有的社会救助和福利范围较窄、标准不高。经济困难和普通家庭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老年人支付能力总体偏低,“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照护供给仍然不足,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不合理,中心城区“一床难求”与郊区、农村地区养老床位大量闲置现象并存。农村失能照护短板突出,农村失能老年人照护更加困难。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郑翔表示,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始终是养老问题中最难的部分。我国面临人口老龄化急剧加速的现实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提供养老服务的资金和人力从何而来。“未富先老”的社会现实,是我们应对政策考量的基本前提。

郑翔认为,解决失能老年人照护问题,首要任务是做好顶层设计,破除机制障碍,协调统一政策,建立职能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和相关制度衔接机制,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养老补贴制度之间应顺畅衔接,推动养老服务与社会保障、健康支撑形成合力。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云霞同样认为应在国家层面形成协调机制,例如进一步发挥全国老龄办的协调作用,将民政、医保、卫健等多个部门协同起来,系统推进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以及设施建设。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