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上一篇

116岁!泉州最高龄老人依然“爱水”

她是南安向阳乡的林累老人,除了略有失聪,她现在生活还能自理,每天自己煮饭、泡茶,还做手工活

林累老人向记者介绍自编的蒲扇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在泉州南安的深山里,生活着一位116岁的老人。这位目前泉州最高龄的老人,除了略有失聪,生活基本自理,每天自己煮饭,还能编织蒲扇。

116岁的林累老人,有着什么样的人生故事?长寿的秘诀又是什么?面对记者的镜头,老人还给全体老年人送上了重阳节祝福。

生于1908年,还时常到村邻串门

10日下午,记者驱车近百公里,来到南安市向阳乡卓厝村洋坪1号老人的家。这里四面环山,植被茂密苍翠,晚霞映照之下,犹如世外桃源。

记者下午4时30分抵达时,林累老人已经吃过晚饭,躺上床准备入睡。二儿媳林银珠叫门告知有人来访,老人起身打开房门迎了上来,热情地和记者打招呼。得知来意,老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张1987年12月31日签发的旧版身份证,儿媳也找来新版身份证。身份证显示,老人出生于1908年7月,今年已经116岁。

林银珠告诉记者,现在老人除了略微失聪,生活基本自理,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日常间,老人行动自如,时常到村邻串门。令人惊讶的是,老人还能编织蒲扇。

“她会的手工活可多了。”二儿子姚坝介绍,阿母会用棕叶编蒲扇,做烟包,小孩子的挂坠也不在话下。说话间,老人拿出一袋编织好的成品给记者看,这些蒲扇、烟包、挂坠,手工精美,编工复杂,很难想象是出自116岁老人之手。

对子女严格,膝下后人80余众

姚坝告诉记者,阿母林累是从永春外山乡嫁过来,如今老人膝下子孙后辈82人,老人的孙子也早已经当了爷爷。姚坝说,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阿母虽然不识字,但通情达理,一辈子对错分明,对待子女十分严格。对待乡邻却善良热情,只要有人到访,都会泡茶招待,饭点到了也总是留人吃饭。采访中,老人动手给记者递了好几次茶水,怕记者肚子饿,还从屋中拿出后辈孝敬她的甜品款待。

“很好相处。”林银珠回忆,其嫁到姚家时,姚父已经过世,小叔子才12岁,小姑子9岁,婆婆带着一家人勤俭持家,把孩子拉扯长大并都成了家。

“这是孙儿买的,这是女儿买的……”聊起如今的生活,老人很满意,她举着戴有多枚戒指、手镯的双手说,子孙后辈对她很好。

曾因帮助地下党,被保安团吊打

老人虽然没上过学,不识字,大半辈子都在艰难中度日,但看似平淡的人生却藏着闪闪发光的故事。原来,1949年前她曾因帮助地下党,被保安团的追兵吊起来打了一整天。

“五月初一把我抓走的。”虽然很难完整叙述那段往事,但老人仍清楚记得自己被抓走吊打的具体日子。老人回忆,当时地下党在村里活动,被保安团获悉后,派兵到村里围剿,在村民的帮助下,地下党躲进深山。保安团就把林累等好几个村民抓起来吊打,“打了一整天”,大家硬是没供出地下党的藏身之处。

新中国成立后,林累被确定为革命五老人员(老地下党员、老游击队员、老交通员、老接头户、老苏区干部),每月享受相应的待遇。

生活随性,稀饭是主食喜喝茶

采访中,记者发现,老人穿着整齐、干净,戴着银饰耳环,时不时整理一下衣角,很在意自己的仪表形象。林银珠说,虽然年纪这么大,但老人比较“爱水”(爱漂亮),长期留着髻子,为了便于头发打理,前一阵子才帮老人剪掉。

姚坝说,阿母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寿秘诀,老人上了年纪后,三餐以稀饭为主,喜好喝茶。生活起居比较随性,“饿了就吃,也不挑食,有什么煮什么,早上五六点起床,吃完饭后,没睡觉也爱在床上躺一躺休息休息。”

采访结束时,老人拿来自己编织的棕叶蒲扇,给记者一行每人送了一把。面对镜头,老人大方地送出“(祝大家)身体健康”的祝福,还主动对着镜头竖起大拇指比了一个“赞”。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