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10月11日,台湾诗人痖弦在加拿大温哥华逝世,享年92岁。痖弦曾积极推动并参与两岸文化交流,被誉为“两岸文学交流报春的第一只燕子”。2010年,时年78岁的痖弦受邀来到福州,曾接受过海都记者的专访。
故乡与母亲是他的创作源泉
痖弦193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本名王庆麟。在晚年撰写的《痖弦回忆录》中,他说家乡对自己的一生影响非常大,这是他文学创作的两个源泉:故乡与母亲。
晚年移居到加拿大的时候,爱热闹的痖弦把家里的破铜烂铁、养猪的食槽、老瓷器老碗等杂碎古董全搬过去,布置起来,弄出“出门是外国,进门是中国”的味道。在温哥华的家门前,他从老家南阳运来一块其祖母和母亲生前用过的槌衣石。2018年,他曾向来访的诗人宇秀讲起它的来历:当痖弦还是庆麟,还是个光屁股娃儿时,盛夏时节,他常常坐在祖母和母亲槌打衣裳的那块青石上消暑。
王庆麟17岁那年,他所在的“豫衡联合中学”跟随战败的国民党部队“临时撤退”。临行前,母亲将七块银圆缝在他的衣襟里,又给他带上两双鞋子。当他和同学们走到村口,母亲小脚颤巍巍一路追来,往他身上塞了块煎饼。可少年当着同学的面觉得难为情,就凶母亲快离开,别来烦他。却不知这一别,就是永诀!耄耋之年的痖弦每每回忆起与母亲在村口最后一别的情景,总是重复着“我还凶她……”,说着就哽咽了。
后来,这个故事被作家宇秀创作成一首让海内外华语诗人闻者潸然泪下的诗作《槌衣石》:“一说起这块石头,2018年的风开始倒叙/回忆瞬间游到了白河边/你就哭了/淯水汤汤,槌声嘭嘭/空空不见槌衣人……”
1989年时,痖弦第一次返回阔别41年的故乡,母亲早已去世。乡亲转告他母亲的临终遗言:“告诉我娃儿,娘是想他想死的!”
曾带领祖籍福建的台湾作家到祖居地寻访
1954年,痖弦与张默、洛夫在台创立创世纪诗社,发行《创世纪》诗刊,至今仍在连载,为台湾现代诗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他们三人也被认为是台湾诗坛的“三驾马车”。他曾任《幼狮文艺》主编、《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主编,在福建省作协原副主席、《台港文学选刊》原主编杨际岚眼中,痖弦是极具国际视野的媒体主编,更是发现了众多文学“天才”。在痖弦从事编辑工作的数十年间,鼓励全球华人作家投稿,他扶持了无数文学新人。“他对文学新人,约稿改稿、信件往来都是极为用心的。多数来信,他一一回复。”杨际岚说。
彼岸的故乡情怀,是许多台湾诗人心中永远的灵感与隐痛。1993年11月,台湾《联合报》副刊与福建省作家协会合办“原乡之旅”活动,由时任《联合报》副总编辑痖弦主持,带领祖籍福建的台湾作家一同到祖居地寻访,唤起了这些作家在大时代下深刻的家国记忆与悠远的离散隐痛,而后纷纷将之化为神思妙笔,于《联合报》副刊“原乡行”系列报道专题中发表。
2010年,杨际岚再陪痖弦“原乡行”,进湖北,返河南,转赴福建,一路上,痖弦又多次向他提及从事编辑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咱编辑工作本身就是事业、伟业、勋业,其实做到中乘即可;要是进入大乘,那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和尚,少了一位名编,是得是失,不容易分辨了。际岚先生以为然否?”
福建和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时代浪潮里的春天,诗人最是敏感的。”杨际岚说。早在两岸交流刚启动时,痖弦带领下的《联合报》副刊就已经刊登许多大陆作家的文章:巴金、萧乾、端木蕻良、王西彦、白桦……这位海峡文学交流的“早春之燕”,鸣响于两岸文坛,激起悠远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