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综合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新京报
近日,一篇假冒某新闻网站的文章引发社会舆论关注,警方揭露其为不法分子所杜撰。调查发现,“仿冒网站”现象普遍,因技术门槛低、制作成本廉价,被用来仿冒媒体和企事业单位网站以非法牟利。
现象 政务网站成仿冒重点对象
近日,记者搜索某网络投诉平台发现,多位网友投诉被仿冒网站欺骗。其中,来自甘肃的杨女士(化名)告诉记者,她曾被一个仿冒的游戏网站骗取数百元。
杨女士表示,她因想玩游戏便下载了一款游戏平台,该平台声称支付一定费用即可畅玩游戏。但杨女士后来意识到,她下载的这个游戏平台,实际上是一个仿冒品。“这个仿冒平台诱导用户付费,让用户误以为购买了游戏,但实际上只是买了一次游戏体验的机会。”
不仅是商业平台有仿冒网站,一些高校等事业单位或政府官网也可能被仿冒。
记者联系到一家自称仿冒各类网站的公司,公司经理透露:“做模板网站的话,300元全包。如果是定制和仿制的话,那就要看具体要求。做完了只要备案通过就可以打开。如果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比如说搜公司名称,只要是网站被收录了就能搜到。如果搜比较大的关键词,则需要做优化,这就属于推广的范畴了。”
该公司经理称,近期他接了一些仿冒网站的订单。“刚做没多久,今天刚仿制完一个网站,明天就能给它搭建出来。另外还有一个订单已经付了款,还没开始做。其中一个网站叫做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网,另一个是叫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中心。”
公司经理还透露,这些网站都是仿冒的,“第一次让我仿制的话,基本上会收取1500元,如果仿制过一次了,再做就只收300元”。
调查 不需要备案 也不需要提供身份证
仿冒网站如何通过备案?这名公司经理表示,这并不难做到。“你随便找一张营业执照,我就能给你备案通过。不管是五金机电还是其他类型的,找个什么样的都可以。”
此外,备案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复杂。“只需提供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两个手机号码、一个邮箱地址,再把目标网站给我;如果不要备案,就提供一个要仿冒的网站就行。至于域名,如果想注册在自己名下,需要提供一张身份证,其他的都不要。如果随便的话,我就给你随便放在别人名下,你什么都不用给。”
有业内人士透露,此类仿冒网站主要在社交平台和即时通信软件上进行传播。记者以想要仿冒某地公办职业技术学院网站为名,通过社交平台联系到另一家公司,提出需求希望可以仿冒一所高校的网站,能查询到假的招生考试录取结果。
这家公司的项目经理称,“完全做得到”。他们能为客户制作一个后台,只需要在后台上传考生的信息和相关模板,一旦上传完成,用户就能在前端查询到这些信息。“比如说信息查询,进去输入姓名、考生身份证号,点击查询,你把这些界面截图给我们,我们才能给你做成一模一样的。”
记者搜索查询到一个名为“湖北省人事人才服务网(hbribzgov.cn)”的网站,其主页与同类政务网站主页高度相似,并具备职称查询功能。
然而,在记者联系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行核实时,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从未开设“湖北省人事人才服务网”。目前,相关部门已将该网站报由省委网信办调查处理。
业内 危害不可忽视 治理有难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仿冒网站的危害性不可忽视。这类网站已成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重要渠道。
在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2023年公布的一起案件中,不法分子冒用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名义,运营非法网站,以高回报为诱饵,诱导网民注册账户,充值,购买理财产品,参与投资、融资项目等活动。
此外,仿冒网站也成了销售伪劣商品甚至假证件中的一环。今年5月,应急管理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到了不法分子仿冒政府网站售卖假证的危害:“(这)导致不具备基本安全技能人员从事高风险作业或管理活动,给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埋下重大事故隐患,严重扰乱正常安全生产秩序。”
这类网站还可能导致经济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长期致力于网络安全的专业人士、网络尖刀(互联网信息安全媒体)创始人曲子龙介绍,常见情况是,不法分子通过仿冒银行网站或其他知名机构网站,发送大量欺骗性邮件,引诱用户输入用户名、密码、信用卡信息、身份证信息等,以此窃取用户的银行账号、密码等私密信息。
专家 利用技术手段加强监管
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在打击仿冒网站乱象。由于这类网站服务器常位于境外,且往往针对特定主体定向传播,隐蔽性强,极易逃避监管。
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法与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王四新提出,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筛查的手段来进行集中治理。“为了规避监管,许多仿冒网站的服务器都布置在境外。因此,相关互联网服务接入提供商,要事先做好动态感知和实时识别,并建立数据模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及早地做第一道防护,尽量减少这些网站进入境内,尤其是接触广大中国用户的机会。治理最有效的方法,可能还是要坚持不断扩大打击范围,加大打击力度。”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宋河发建议:加大搜索引擎对官方网站的展示力度,挤压仿冒网站的生存空间;相关部门应普及鉴别网站真伪知识,帮助网民免受蒙骗。
“消费者很难区分网站的真伪,尤其是在境外设计的网页,它用中文呈现,用户很难知道其服务器的所在位置。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这些假冒网站进行网上检索比对,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专项行动更加深入。”宋河发说。
说法 仿冒网站或需承担刑事责任
仿冒网站的行为是否违法?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良善介绍,仿冒网站可能侵犯他人网站的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相关人员需要承担停止侵权、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从行政责任来看,涉案人员通过仿冒媒体,利用舆论传播谣言,误导公众,属于利用媒体知名度和公信力传播散布虚假消息,扰乱公共秩序。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规定,可处以拘留、罚款等处罚。
如果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还涉嫌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
如果为了诈骗而仿冒网站,并且实施诈骗既遂的,涉案人员既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又构成诈骗罪。当两罪并存时,根据《刑法》,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针对仿冒政府网站且制售虚假证书的,赵良善指出,涉案人员仿冒网站的行为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伪造证书的行为触犯了《刑法》第280条规定,即涉嫌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罪,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同样,当两罪并存时,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