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新知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国造月壤砖将飞天

设计成榫卯结构,或用于在月球盖房子

1平方厘米“月壤砖”能承受10多吨的重量(央视/图)

N央视新闻 中国航天报 科技日报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建筑用砖一般有红砖、青砖以及混凝土砖,但你听说过“月壤砖”吗?

所谓“月壤砖”,是我国科学家模拟月壤成分烧制而成的,拟用于未来建造月球基地。再过一段时间,这种“月壤砖”就将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飞向中国空间站,到太空去做暴露实验。“月壤砖”跟普通的砖到底有哪些不同?“月壤砖”是如何炼成的?送到太空做暴露实验的“月壤砖”要经受哪些考验?

“月壤砖”跟普通砖有何不同?

据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诚介绍,“月壤砖”呈榫卯结构,密度与普通砖块相当,抗压强度却是普通红砖、混凝土砖的三倍以上,相当于每平方厘米能承受10吨多重量。未来月球基地的建造中,可能采用这样的结构形式进行拼装建造。

“月壤砖”需要经受住怎样的考验,才能肩负起月球盖房子的重任?

月面月昼温度超过180℃,月夜又到-190℃,想要盖房子,首先要接受温度剧烈变化的挑战。因为没有大气保护,大量宇宙辐射和许多微陨石会撞击月球表面,同时还有震动频率高的月震。这些都会对月面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和抗辐射性能提出苛刻要求。

“月壤砖”为何要去中国空间站?

为了验证“月壤砖”的性能,近日,“月壤砖”样品要搭乘“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在完成太空实验后,第一块“月壤砖”预计将于2025年年底返回地球。

专家告诉记者,“月壤砖”的太空之旅有三大关键性能要验证,包括:

“月壤砖”的力学性能。太空环境下,样品的力学性能会不会退化十分关键。

“月壤砖”的热学性能的变化。

辐射作用对“月壤砖”的影响。因为月球是真空环境,存在大量宇宙辐射,所以“月壤砖”能否经受住宇宙辐射作用,也非常值得验证。

“月壤砖”是如何炼成的?

月球表面复杂的环境对“月壤砖”的性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月壤砖”是怎么炼成的呢?周诚介绍,“月壤砖”采用真空热压烧结的方式成型,整个过程大概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先把模拟月壤进行称重,按照重量放入模具,因月壤非常松散,所以需要在模具容器里进行压制。

第二步,压力施加完毕后,工程师会把压制成型的、带有模拟月壤的模具放到真空热压炉中,加上隔热设施,将它升温烧结。

第三步,对“月壤砖”进行高温烧制。比如采用电磁感应烧结炉可以在十分钟左右将温度加热至1000℃以上,“月壤砖”就烧制完成了。

月壤里含有多种矿物成分,它们的熔点不一样,所以需要确定最佳烧制温度,使得制作的月壤砖达到建筑材料所需的强度。“目前我们可以把砖的强度烧到100兆帕,比混凝土坚硬得多。但这是在地球上烧制的,不是在月球原位烧制的,那里的环境不一样。”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丁烈云表示,他们用不同成分的月壤烧结成月壤砖试块,但还需研究其是否能经受住月球极端环境的考验。

据介绍,“月壤砖”是以100%原位成型的工艺方法制造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其他材料添加物。这也是在未来月球基地建造中的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建造方式。

□焦点

建设月球科研站 或在月球就地取材

在介绍“月壤砖”制作流程时,科研人员提到一个词——原位成型工艺方法。也就是说,将来建设月球科研站时,可以在月球上就地取材,直接利用月壤、太阳能、矿产等月面原位资源来盖房子,无须再从地球上运输预制建筑构件。

这样能极大降低月面建造的成本。这些模拟“月壤砖”在太空暴露实验后,将为未来在月建设积累科研数据,从而优化实际方案。

周诚表示,模拟月壤烧结的样品一共分为三块样品板,“实际上我们设计的整个暴露时间是三年,每隔一年会下行一块样品板,带着在空间站暴露之后的样品返回地球,再做相关实验”。

为了充分利用太空实测的珍贵机会,研究团队将带到中国空间站的“月壤砖”设计为柱状和片状两种形态:

柱状“月壤砖”主要用于力学测试;暴露面积较大的片状“月壤砖”,则用于热学和辐射效应测试。

除了形态不同,这些“月壤砖”还使用了5种不同的模拟月壤成分、3种不同的烧结工艺,为后续月球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准确的科研数据。

□链接

“月宫”如何建

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已不仅仅是一个愿景,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的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已成功实施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6次任务,取得一系列新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基础。”国家航天局总工程师李国平说,为实现对月球长久持续探测,中国倡议发起国际月球科研站计划,目前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科研站的方案论证。

国际月球科研站是中国联合各国,在月球表面、月球轨道和地面建设月地联通的,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拓展、可维护的综合性科学实验设施,可长期持续开展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的科学和技术活动。

截至目前,10余个国家(国际组织)和40余个国际科研机构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合作建设的大家庭。

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总设计师吴艳华介绍,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分为基本型和拓展型两个阶段:在2035年前,形成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轨道站为枢纽,以月球南极站为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为探测节点的月球综合站网。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