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下一版  

打造“最美渔村” 做好“海的文章”

从曾经无人问津的小岛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旅游村”,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接受海都记者专访,讲述小渔村的“逆袭”之路

三面环海的澳角村(福建日报/图)

林华忠介绍,村民们探索电商致富道路,推出水产品线上销售模式

N海都记者 陈逸之 文/图

在漳州市东山岛东南突出部、东海与南海交汇处,一座村落坐落于此:它三面临海,与祖国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公路与金色沙滩为伴,绵延十几里;渔港迂回曲折,渔排鳞次栉比,形成独特的海上田园风光。这里是东山县澳角村,拥有丰富的渔业、自然景观、文化资源。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澳角村考察,察看澳角湾海域环境和村容村貌,详细了解海鲜干货和渔获产品交易情况。

从曾经无人问津的小岛,到现在远近闻名的“网红旅游村”,澳角村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扎根村里55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澳角村党委书记林华忠带来了他与澳角村的故事。

小渔村变成大渔港

告别生活“三不起”

在改革开放前,澳角村农田贫瘠、渔港狭小,村民们只能以捕鱼为生。作为土生土长的澳角村人,林华忠对儿时的艰苦经历镌骨铭心:“那时候的生活是‘三不起’,煤油灯点不起,报纸订不起,电话费交不起,想吃肉要等到过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澳角村逐步实现脱贫,摇身变为小康村。2006年8月,希望为村子尽一份力的林华忠放下自己刚步入正轨的养殖场、海产品加工厂生意,参与村主任竞选并顺利当选。

然而,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林华忠与澳角村村民的脱贫致富之路同样如此。观察到有些村民过度捕捞养殖的行为严重破坏海洋生态,上任后的林华忠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来村内船主,商议木船改钢船,推动中远洋渔业发展。在造船过程中,村民一度遇到资金短缺的窘境,林华忠与其他村干部讨论后,决定尝试贷款造船。好消息随之传来,银行支持这一做法,并陆续下发船舶所有权抵押贷款,资金充足的船主们干劲更足了。

随着渔船船体增大、数量增多,林华忠又带领村民扩建渔港。在多方努力与支持下,澳角国家一级渔港顺利建成,成为澳角村上百艘钢质渔船的“家”。望向归港的渔船与远方的夕阳,林华忠十分感慨:“只发展单一的近海渔业不是长远之计,我作为村干部,有义务带领大家看得更广、走得更远。”

推动渔旅深度融合 过上“四有”好日子

随后,立足于澳角村渔业资源优势与已有的产业链,大家又将目光投向当地尚未完全开发的文旅产业。

“我们村的自然风光秀丽,海上四座‘龙虎狮象’小岛屿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如何让澳角文化走出去,让游客走进来?为此,林华忠推动澳角村成立了人大代表联络站,站内组织11名四级人大代表轮值,倾听民声,收集民意。

随着进一步调研与摸排,林华忠逐渐清晰了澳角村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村里违章搭建的房屋与岸边杂乱的渔排影响村景海景,林华忠便与村两委干部逐门逐户解读拆迁政策,在一个多月内完成清理工作。同时,林华忠鼓励村民们投身旅游业,陆续推出海上渔排餐厅、山海民居、山地露营等旅游项目,推动渔旅深度融合。

2023年,林华忠在东山乌礁湾环岛路调研时发现,这条建设于20世纪90年代的道路存在严重隐患,给周边居民和外来游客的出行带来不便。对此,他提出关于建设东山环岛路乌礁湾路段的建议,得到市、县两级的重视。去年通路后,游客比上年同期翻了一番,东山环岛路成为游客来岛必打卡的“网红路”。

聊起澳角村的文旅业发展,林华忠自豪地分享,澳角村先后获得“全国最美渔村”“省生态村”“省金牌旅游村”等荣誉称号,每年都吸引来国内外的游客。围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海鲜电商、乡村旅游产业,澳角村去年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村财收入超15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万元;今年“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期间,澳角村日均接待游客3000人次。“村民们吃上‘旅游饭’,赚起‘旅游钱’。”

现如今,澳角村如同一座“世外桃源”,源源不断焕发新生机,林华忠与澳角村的发展故事仍在继续。“大多数村民如今过上了城里有套房、家里有别墅、出门有小车、银行有存款的‘四有’好日子。”林华忠说。现在,他带领村民大胆探索电商致富道路,建立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引导广大村民投身电商产业,逐步形成“从海里到餐桌”的深度产业链。“希望澳角村越来越好,大家共同为建设美丽生态新渔村不懈努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