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晓燕 通讯员 施远圻 文/图
用闽南话说书,在泉州叫作“讲古”,专业讲古的人被尊称为“讲古仙”或“讲古先生”。这学期起,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开设“闽南小戏台”,鼓励广大学生与老师、家长利用课余时间创作闽南语短视频,其终极目的便是挖掘并培养孩子们的“讲古”兴趣。
学习闽南语,传承闽南文化,从娃娃抓起。10月24日,海都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泉州多所幼儿园设有闽南童谣教学游戏,让孩子在朗朗上口的念唱中学习闽南语;一些小学、中学也有相关校本课程,如南音等,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闽南语的机会。
案例
开设“闽南小戏台”
培养小小“讲古仙”
“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听得懂闽南语,但因从小习惯说普通话,他们不好意思用闽南语交流,所以要帮助学生打开自己,用闽南语交流。”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音乐教师王晴熹告诉记者,从本学期起,学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创作闽南童谣、日常小品、搞笑短剧等闽南语视频。
王晴熹曾在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频道担任主持嘉宾十余年,参与过不少闽南语演说类节目的录制。她知道“泉州讲古”这门口头讲述艺术不只是简单地用闽南语讲故事,它还考验“讲古”人对闽南俗语的理解,以及讲演时表情、声音等多方面的表现力,而这些都不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学就会的,要靠生活中的学习积累。
学校老师们发现,不少家长、孩子不仅喜欢看短视频,有的还会自己参与录制短视频。经过了解,这是孩子们的兴趣,家长也乐于记录孩子的成长。于是,学校便依托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闽南小戏台”,让孩子们在录制短视频中积累成为小小“讲古仙”所具备的能力。
今年9岁的林琳同学与妈妈一起录制了《闽南妈妈辅导作业之鸡同鸭讲》,视频内容是她在做作业时经常出现的一幕。视频中,她与妈妈全程用闽南语交流,有趣的对话、夸张的小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泉州讲古’进校园,除了培养潜在的非遗传承人及观众外,也能帮助学生们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学业进步。”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校长万媛媛告诉记者,老师们将“讲古”元素与语文、音乐等多个学科相结合,打破学科边界,让学科间相互渗透,从而达到化井为海的效应。“泉州讲古”进校园仍处于试行、摸索阶段,接下来,学校将邀请“泉州讲古”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讲授,提升师生的“讲古”水平。
走访 推广闽南语乡音 各校“绞尽脑汁”
10月24日,海都记者从泉州多所学校了解到,为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闽南语的机会,各学校可谓“绞尽脑汁”,而正因为各学校有心的引导,学生们也更加了解和喜欢上闽南语乡音。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达88%的鲤城区第五实验小学,去年3月起开设“闽南语空中课堂”,帮助“新泉州人”融入第二故乡。据该校校长张江锋介绍,“闽南语空中课堂”只教学生们日常学习生活中会使用到的高频词汇及句子,除了听广播学习,班科任教师也会在班级里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也让学生们更愿意开口。
安海镇西隅小学是晋江市教育局指定的来晋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之一,“新泉州人”占比达67%,多数学生不会讲闽南语。学校便在2018年起要求老师利用午托、课间休息时推广闽南语,在传播闽南方言的同时,也让这些小小“新泉州人”融入第二故乡。为激发学生们学习闽南语的兴趣,安海镇西隅小学还设置了闽南语兴趣班。
而鲤城区实验幼儿园把闽南童谣作为幼儿语言、音乐的学习内容,收集100多首闽南童谣,通过开展“闽南童谣擂台赛”,让闽南方言、俗语及富有音乐美的韵语和平仄节奏的童谣在幼儿中广泛传唱,并将此融入幼儿的早操和游戏中。
泉州市实验幼儿园还聘请“语言保护工程闽南发音人”谢永建为指导顾问,通过童谣诵读培训、园本童谣经典诵读指导等,让师生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掌握说好闽南语的技能。
部门
提倡课堂讲普通话
鼓励课外讲闽南话
“闽南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被誉为中国古代汉语‘活化石’的闽南语,是连接闽南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桥梁。”泉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11月,泉州公布《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其中一条就提到,鼓励中小学校、幼儿园在课后推广闽南语教育。一直以来,泉州立足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积极传播闽南文化,要求正确处理好国家推广普通话与保护传承闽南方言的关系,要求各地各校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
“闽南童谣是采用闽南方言创作并传唱的儿童歌谣,是闽南文化中最生动鲜活的一部分。我们以闽南童谣为突破口,让广大来泉务工人员的子女学习闽南语,接受闽南文化,同时也让土生土长的泉州小朋友喜欢上闽南语,传承闽南文化。”鲤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鲤城区十分重视涵盖闽南童谣的闽南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积极推进区域学校深入开展闽南童谣进校园活动,让孩子在学习、游戏中欣赏、体会闽南语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泉州市教育局将进一步提倡各地各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指导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广播站、宣传栏等宣传媒介,普及闽南文化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