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法治日报
近日,一名拥有2000多万粉丝的网络主播,被质疑其北大的学历造假。事件发酵后,主播称其账号的学历信息是账号注册之初随意填写的,自己从未伪造北大毕业证书,也未使用北大标签进行营销。
近来,一些主播为了制造话题、增加流量,给自己贴上了各种虚假标签,这些虚假标签五花八门,有的标榜学历,有的强调身份,还有的突出经历。专家认为,主播通过贴虚假标签增加公众信服度、扩大用户规模、提高用户黏性,以此获利的行为不仅构成虚假宣传,还侵犯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管特别是对主播背后MCN(多频道网络)机构的监管,平台也应加强对相关内容的审核和监管。
贴标签
学历经历都是编造
近日,一名拥有2000多万粉丝的网络主播被质疑学历造假——其主页个人简介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但遭到北大校友的否认。事件发酵后,该主播将个人简介中有关北大毕业的内容删去,称其账号的学历信息是账号注册之初随意填写的,自己从未伪造北大毕业证书,也从未在直播以及任何地方使用北大的标签进行营销活动。
主播被曝给自己贴上虚假“高学历”标签的事件还有很多。
短视频博主“我就是梁××”在社交账号分享从县城中专到伦敦留学的完美逆袭经历,获得了热度与关注。视频中,他不仅自述了自己是“不一样的留学生”——无需拥有学士学位甚至高中毕业证书,就拿到了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商业经济学院(Nova SBE)的硕士项目,还能去英国伦敦交流学习,而且还宣称可以帮助像他一样低学历背景的人进入Nova SBE,实现海外留学的梦想。然而被发现其在虚荣心作祟下,编造出逆袭留学的经历博取流量,假借“留学经验分享”与“项目申请辅导”之名获取利益。
游戏主播“××小桀”曾在直播中称自己为中南大学毕业。后在其电脑装机店收费过高割韭菜事件发酵后,在道歉时承认因虚荣心作祟,谎称自己是中南大学毕业的学生。
除了伪造学历之外,一些主播通过编造虚假人设,包括虚构的身份背景和经历等,以此赚取关注。
近期,一记录农村生活、粉丝人数超千万的网红被曝出其售卖的农产品成分有问题,其本人也并未真正居住在农村,“农村生活”这些标签误导了公众购买她所售卖的产品。
主播“××爱吃猪蹄”在发布其吃播视频的同时,讲述了自己原生家庭的伤痛,给自己打上了“原生家庭伤痛”下艰难成长的标签,在视频中一边哭一边吃生日蛋糕、一边吃饭一边与母亲吵架等,通过这些行为塑造自己原生家庭不幸的形象以吸引流量、带货获利。在今年8月底被扒出其“表演痕迹过重”、有“剧本嫌疑”等,原生家庭的不幸为凭空捏造,与母亲吵架等也都是为了吸引热度故意设计。
有剧本
虚假人设实为剧本演绎
一位MCN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们有不同的打造人设的剧本,一些主播身上的标签实际上都是剧本演绎。
记者加入一个名为“爆款直播培训营”的社交群,培训营的课程展示了如何通过打造虚假人设的方式获利,并建议培训营中的学员购买系统课程。
在“打造获利账号”的课程中,“老师”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虚假标签达到实现营销目的的操作方法:在注册账号后,上传几个自己悲惨经历的短视频吸引流量;有一定粉丝后立马开直播,并购买水军进行推广,让人气在最短的时间里迅速上升;直播间进入“真网友”后,此时主播不要一味卖惨,而是要讲述自己的逆袭故事,以此获得更多推送机会;最后,通过卖课或带货让自己获取收益。
记者注意到,除了主动贴虚假标签,还有一种情况是,主播自己没有主动营销自己的高学历、假经历,但是也不否认网上流传较广的与自身有关的错误信息,并因此获利。
专家说
“贴标签” 涉嫌虚假宣传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文化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郑宁认为,如果标签内容真实,那么它只是一种个人表达方式,无可厚非。但如果标签内容虚假,就可能误导公众,尤其是对信息辨别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在实际操作中,虽然主播可能没有直接伪造学历证书等文件,但如果声称或暗示自己是某大学毕业,误导公众,同样涉嫌虚假宣传。
北京市伟博律师事务所主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李伟民告诉记者,根据民法典规定,主播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使用虚假标签,属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直播利用虚假标签从事的相关民事行为,可能涉嫌民事欺诈,导致无效或者撤销等后果。如果情节非常严重,还可能涉嫌诈骗罪。
在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教授任成印看来,主播背后的MCN机构同样应当承担相应责任。MCN机构为网红和自媒体提供内容策划制作、宣传推广、粉丝管理、签约代理等各类服务,作为一种商业服务模式本无可厚非,但其宣传推广行为本质上属于广告法中的商业广告活动,应遵守广告法的规定。如果MCN机构虚构剧本,为网络主播打造虚假的人设,从而扩大其影响力,以达到促销的目的,就触犯了广告法,构成虚假广告行为。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督管理,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强监管
加强内容审核监管
网络主播乱贴标签、虚假人设的事件不仅暴露了主播虚假宣传的问题,也引发了公众对平台监管责任的探讨。
任成印认为,应当明确个人资料和个人认证的区别。个人资料是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填写的关于自己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兴趣爱好、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主要用于展示用户的个人身份和特征,帮助其他用户更好地了解用户。个人认证则是指社交平台对用户身份或资格的验证过程。通过提交相关证明文件或经过第三方审核,用户可以获得平台颁发的认证标识。这种认证通常用于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防止虚假身份或欺诈行为。
在社交平台上,认证用户通常享有更多的特权和信任度,例如更高的曝光率、更多的功能权限等。而对于普通个体而言,过度的资料准确性要求可能侵犯其隐私权。如果要求每个人必须提供绝对准确的个人信息,那么这些信息的收集和存储就可能引发隐私泄露的风险。并且,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非关键性场景(如日常购物、社交等)对普通个体的个人资料进行严格的准确性验证可能并不划算。这些场景通常不需要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否则验证成本可能超过其带来的价值。对普通个体的个人资料,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往往侧重于保护而非严格的准确性要求。
公众人物作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的言行举止和背景信息往往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准确的个人资料信息能够增强公众对他们的信任感,从而维护其公信力。作为公众人物,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提供准确的个人资料信息,包括学历背景,是履行这一责任的重要方面。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的言行和背景信息往往具有示范效应。如果他们的学历信息不准确,可能会误导公众,特别是容易受到影响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在填写个人资料时,应当主动提供相关证明,由平台进行认证。已认证的平台要加上认证标识,没有认证的也应有提醒说明。
如何才能有效治理
主播乱贴标签的行为?
任成印建议,平台应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可以利用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视频内容进行智能识别和分析,及时发现并处理虚假剧本和虚假人设。对涉及敏感话题或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进行人工复审,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还可以鼓励用户积极举报虚假剧本和虚假人设,为举报者提供便捷的举报渠道和反馈机制。对举报信息进行及时核查和处理,对举报属实的情况给予举报者一定的奖励或激励。对确认存在虚假剧本和虚假人设的主播,平台应采取下架视频、限制获利、封禁账号等处罚措施。对情节严重者,平台应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进一步调查和处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任成印说。
在郑宁看来,要解决网络主播随意贴标签的问题,还要通过加大法治宣传力度,让各方进一步了解虚假标签行为及可能带来的法律后果。对于主播来说,他们需要认识到,虚假标签不仅违法,还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和商业利益。对于平台来说,他们需要意识到,对主播的标签行为进行监管,不仅是履行法律责任,也是维护平台公信力的重要举措。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虚假剧本和虚假人设的识别能力,避免其被虚假信息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