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一传承千年的美德在焕发新生。
近来,为帮助独自出门在外的老年人,一份不具法律约束、内容因人而异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在年轻人间悄然兴起。协议倡导“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协议没有硬性约束,是一种君子之约,通过网络平台自发约定,年轻人自愿签署,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约定,主动协助遇到困难的陌生长辈。
有帮助过老人的参与者表示,参与“协议”既是帮助他人,也是帮助自己。有获得帮助的残障老人告诉记者,“对于我这样的残障老人来说,这是一股暖流。”社会学专家表示,“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在网上的火热传播,会让全社会从中受益匪浅。
从帮助一位
到帮助多位
近日,在社交网络上,一种名为“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文案火了。很多年轻网友纷纷晒出“你帮我父母,我帮你父母”的协议,和其他陌生网友一起约定好,生活中互相帮助遇到困难的老人、长辈。
记者注意到,在很多社交平台上,都有年轻网友分享相关的视频、帖子,比如一名网友在相关话题中讲述了年轻人帮助老人的故事,点赞数超过36万次。有网友认出了帖子中帮助老人的年轻人,并评论称其为当地“最帅”的人,这条评论也获得3.4万次点赞。
记者注意到,人们分享“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方式有很多,有网友发布了亲笔手写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也有网友在发布的帖子中详细描述了自己帮助他人的计划,还有一些网友虽然没有直接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但在其助人视频文案中提到,他之所以出手相助,一定程度上就是受到网上热传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感召。
年轻人发布帮助老人视频中,不少都提到了帮助老年人操作智能设备的经历,也有网友分享了他们教老人如何调整飞机、高铁座椅角度等的经历,更有不少网友分享助人故事,比如为淋雨的老人打伞或者帮老人提行李等。
今年读大四的张曦在今年3月看到有网友发起了“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并看到了一些网友帮助老人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定加入互助老人的行列中。
张曦告诉记者,4月26日早上,她在机场自助值机处遇见一群外出务工的老人。“他们看看自助取票机,又看看柜台,似乎是有些疑问又踌躇不前。”张曦走上前询问老人是否需要帮助,得知他们想要取票,便告诉他们可以通过机器自助取票或者到柜台领取。“说完我先走了,可走了几步回头看,发现老人还是显出很困惑的样子。”张曦说。张曦立即折返回去,操作自助取票机教老人们如何取票。“我教他们怎么选座、怎么取票,回过头来,发现又围过来几位老人。我觉得他们似乎也需要帮助,但不太好意思开口。我就直接对他们说:‘我来帮你们’。”
就这样,张曦临时成为自助值机处的“志愿者”,先后帮五六位老人取票。
互助精神
是一股暖流
河南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生吴郑耀也加入“在外互助父母”行动中。她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她在网上看到一名大学生在火车上帮助老年人的视频,视频评论区中,有不少网友评论说,要学习助人为乐的精神,自觉签订“在外互助父母协议”。
吴郑耀说,她当时深受触动,决定也要加入互助父母的行动。没多久,吴郑耀就遇到了践行这份协议的机会。7月7日下午,她看到一名坐着电动轮椅的老人,被突如其来的大雨困在街头,于是上前帮助。
10月22日,这名老人向记者回忆说,他因为偏瘫行动不便,平时只能借助电动轮椅出行。“轮椅进水后不好用,我在雨中很着急。可忽然我觉得怎么不下雨了呢?回头一看,是一名小姑娘给我打了伞。”后来小姑娘一边为老人遮雨,一边将老人带到了指定的地方。老人说,当时他非常感动,到家后一宿没睡好,“我心里想着,一定要当面感谢这个姑娘。”通过多方努力,老人最终见到了吴郑耀,当面向她表达谢意。
吴郑耀说,“我知道这份协议没有任何法律约束力,需要我们自发践行,但我很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加入互助的队伍之中。”
得知很多年轻人签署“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情况后,获得吴郑耀帮助的老人向记者表示,他对此非常赞赏,也深表感激。“这种互助的精神体现了社会的美德,对于我这样的残障老人来说,更是一股暖流。”
“我妈就拜托给大家了!”
近日,河南女孩楠楠帮母亲爱珍抢到了一张演唱会门票,“原本是想一家三口一起去,结果只抢到一张,有点担心她一个人去不方便”,但想到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希望母亲能体验时兴的娱乐活动,楠楠决定放手让她一个人去试试。她在网络平台发布了一则帖子,把母亲“托付”给了现场的其他观众。
楠楠的需求得到了一万多名网友的呼应。让人意外的是,这条帖子还真被当天坐在附近的观众刷到了,他们纷纷留言承诺,“你放心,我紧盯着她!”“有啥问题都可以来找我们!”
那天,爱珍进场后刚一坐下,就有人来找她打招呼,问她需不需要帮忙、找她合影,邻座的年轻人还帮她录了视频。爱珍说,“一开始我还有点顾虑,后来发现是我想多了,我可开心了!”演唱会开始前,有网友说自己坐在爱珍附近,可以随时提供帮助,楠楠向她表示感谢,她却说,“大家不是约定好了吗,出门在外,帮助各自的父母。”
“善意无需形式化
看到老人需要帮忙就过去了”
现在,有更多的年轻人在协议的感召下加入默默帮助老人的队伍中。
记者随机采访了50名西安的大学生,90%的大学生表示在网上看到过这个协议,有5名大学生表示在网上留言报名加入过,但不知道这种方式算不算加入。
西安大学生余丹表示:“我在网上看到过这个协议相关的帖子,当时的感觉就是有一种暖乎乎的感觉。虽然没有加入协议,但在大街上看到有老人需要帮助,就自然而然过去了,这本身就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我觉得善意无需形式化。”
余丹的言论代表了许多年轻人的想法。他们或许没有正式加入协议,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善意和关怀。“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不需要刻意强调形式。帮助他人,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不管有没有所谓的协议。”余丹补充道。
对于“在外互助父母协议”,西安大学生欧阳菲菲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建议。她表示,需要帮助的大多是空巢老人,自己的家中也有空巢老人,因此对这个群体的情感尤为深刻。菲菲认为,当前有很多大学生愿意投身于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但缺乏合适的组织和渠道。
“现在空巢老年人特别多,可以呼吁大家建立一个‘探访小队’,定期轮流探望他们,缓解他们的孤独感。”她指出,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为充裕且灵活,适合作为活动的主要力量。她也表达了自己的迫切愿望:“我很想参加这样的活动,但现在的大部分志愿活动都面向养老院或社区,没有专门针对空巢老人的。”
□专家观点
参与者越多 社会收益越大
在采访中,一位社会学教授告诉记者,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爱老人、帮助老人是中国人数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并非网络时代的特例。但另一方面,如今的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老年人可能会遇到很多科技“鸿沟”引发的生活难题。即使没有科技的障碍,因为老年人身体条件相对较差,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更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虽然年轻人热衷签署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并没有法律效力,但通过使用‘协议’的形式,实际上赋予了‘在外互助父母’一种仪式感,有助于他们更多地观察老人的需求,并在合适的时候去向陌生人提供帮助。”专家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的“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对于全社会,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此外,‘在外互助父母协议’并非完全单方面付出,对于参与者来说,也期待他们的父母能够得到其他年轻人的帮助。有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就有越多的老年人和年轻人能够从中获益。可以说参与者越多,社会收益越大,并形成良好的正向循环。”专家表示。
□评论
一次善意的接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外互助父母协议”的流行,是一次善意的接力、心灵的击掌。出于作为子女的共情,源自“于心不忍”的善良,所以努力想让全天下的父母,在手足无措时得遇温暖。“我帮不了千万个他/她,可下个路口有千万个我。”或许只是一次主动的搀扶、一回耐心的讲解,但举手之劳的点滴小事,也会凝聚为敬老爱老的强大力量。
转发支持诚可贵,但也别让关爱停留于“赛博孝心”。不妨把线上的担心,转化为线下的关心。多陪爸爸聊聊天、和妈妈谈谈心,指导他们尝试线上打车、视频聊天、网络听书等,帮助父母更好融入数字时代。
同时我们也呼吁:加快推进社会适老化改造,持续完善无障碍环境。比如,购票有没有保留人工窗口?楼梯可否加装扶手?APP能否设计长者模式?将心比心,凝聚众力建好老年友好型社会,才能让父母更顺心,子女更放心。
(综合北京青年报、华商报、央视网、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