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学术酒吧”火了,在全国多个大城市兴起

年轻人为何在酒吧聊学术?

今年以来,“学术酒吧”活动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兴起。主讲人多是人文社科领域的博士或青年学者,带来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观众多是大学生或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在酒吧这个更为放松的环境中,大家学习知识,也彼此交流。

类似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沙龙活动,在学校讲堂、咖啡厅或书店中并不新鲜,但当它与酒吧相遇,产生了奇妙的碰撞。

那么,学术酒吧,谁在办,谁来讲,谁在听?大家想通过参加学术酒吧活动获得什么?学术酒吧是昙花一现,还是会发展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就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组织者:用年轻人的方式办文化沙龙

张家宁是北京一个学术酒吧活动的组织者,学术酒吧兴起时,恰逢他研究生毕业。这种形式对他来说既新鲜又熟悉,上学时,他喜欢参加学校的读书会讨论,会上没讨论尽兴,就拉上朋友到酒吧继续聊,这与学术酒吧的形式不谋而合。

正好自己也认识不少博士和青年学者朋友可以做分享,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张家宁和几个朋友一拍即合,组成一个临时小团队,他们没有自己的酒吧,就通过与其他酒吧的合作来举办活动。

第一期活动,张家宁邀请了一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和牛津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他从频频立“flag”又打破“flag”这个很多人都有的经验说起,谈论“不自制”的本质和因果机制。

张家宁通过社交媒体来招募观众,一度担心没人参加,没想到最后来了六七十人,坐满了酒吧,当天社交媒体上500人的群也满了。

这让张家宁意识到,这件事确实有戏。从那以后,他们保持着每周至少一期活动的频次,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十八期。

张家宁希望学术酒吧的分享内容,是优质而有深度的。他们想做的,是将一些优秀的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成果,或者是学者经过长时间研究得出的独特成果,分享给大众。所以他要求主讲人起码是名校博士,对自己的研究内容有足够的热爱和深入的了解。“深入浅出”,是他对活动的要求。

高质量的内容之外,张家宁还追求高质量的讨论。两个小时的活动,张家宁通常会留一小时用于主讲人分享,之后一小时用于观众讨论。

找酒吧谈合作、确定选题、与主讲人沟通、设计物料、新媒体宣传……每周一场的活动,占据了张家宁和团队成员的许多精力。每场活动的门票收入,去掉各种费用,只能剩下几百块钱,大家都是在“为爱发电”。

已经毕业的张家宁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找一份工作,而是在尝试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学术酒吧是其中之一。张家宁坚持他们正在做的,用年轻人的方式来办文化沙龙,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空间,进行高质量内容的分享,让大家有所收获。

主讲人:

分享知识

让自己走出学术小房间

陆子奇是哈佛大学经济系博士,不久前成为国内一所大学经济学院的老师。

学术酒吧今年初夏在上海率先兴起,组织者正是陆子奇的朋友。在朋友的邀请下,陆子奇在上海的学术酒吧分享了《博弈论视角下的社会文化》,之后,他又在朋友的朋友的推荐下,就同一主题,在北京举行了一场学术酒吧活动。

对陆子奇来说,参加学术酒吧,不仅是给朋友捧场,他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期待。

作为一名青年学者,他对自己的研究抱有极大的热情,“如果有平台能把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别人,就像好不容易做了一盘好吃的菜,想把它拿给更多人品尝,会觉得很高兴。”以往这样的分享主要通过互联网,或者以人际网络组织起来的线上小型分享会,像学术酒吧这样线下面向大众的活动,十分难得。

此外,参加学术酒吧活动,对陆子奇来说,也是走出“学术小房间”的一种方式。两场活动下来,陆子奇对参加活动的观众有了一个简单的画像——以本科、硕士生为主,而非与自己同领域的研究者。

基于此,他也确定了自己分享的内容,观众有着一定社科知识背景,他就在基础上进行发散,深入讲一些学界前沿研究,总体介于科普和学术探讨之间。

在陆子奇看来,学术酒吧的出现有其基础。有了需求,自然就会有供给,学术酒吧应运而生。他认为,目前,学术酒吧作为一种新兴形式,供给还不多,但如果持续下去并且效果很好,相信未来这样的交流空间会越来越多,不仅限于酒吧,会延展到更多空间,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他也希望它能发展成这样一个平台——不仅限于学术人士,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都能来分享知识。

观众:

接触新知

为自己持续充电

“我是一名物理系的毕业生,大家知道,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人工智能领域专家。我想问,如果人工智能能够做越来越多人类能做的事,人类该如何去确定自己的独特性?”

在一场题为“我们的人生为何需要哲学”的学术酒吧活动中,小步抢到了最后一个提问机会。

小步是一名理论物理硕士,如今从事XR(拓展现实)相关工作。这是小步第四次参加学术酒吧活动,“我想获得新的信息,拓展一下眼界,启发自己的思考。”他也希望通过这类活动,跳出信息茧房。学术酒吧随机的主题给了他新鲜的选择。

几次活动下来,小步觉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的主要需求,话题具有启发性,主讲人也都有干货。每一次参加活动,小步都会尽量抢到一个提问的机会。但在他看来,与专业研究人士深入的面对面沟通,才是触发灵感最好的方式。

小路是一名社会学硕士,已经参加工作十余年。来参加学术酒吧活动,除了体验新鲜事物,也是因为她想让自己保持持续充电成长的状态。

在小路看来,在一个小酒馆里讨论哲学话题,这样的氛围很好。“学术不再是高高在上、正襟危坐,可以很接地气,可以去指引生活、融入生活。”

在小路看来,学术酒吧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和起步。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追求对认知需要、审美需要的满足,更多人愿意在业余拿出时间,进行知识上的充电、学识上的滋养。

当我们谈论学术酒吧,也许会想到《会饮》,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名篇,宾客在宴会的酒酣之后,开启有关爱与美的讨论。我们也许还会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曲水流觞,饮酒作诗,“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在这些名场面中,主角不是酒,而是文化和思想的火花。

学术酒吧作为自发生长的新兴事物,走向何方,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守住学术的内核、文化的内核,才能走得更远。

观点:

让学术讲座观照现实

回归真诚交流

学术的大众化不等于庸俗化,学术讲座在面向大众的同时也应注重内容质量。学术讲座应当摆脱外在的僵化形式,回归人与人之间真诚、平等的交流。

作为学术界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学术讲座不应设置过高的门槛,而应主动接纳不同身份主体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参与,在与多元思想的碰撞中得到回馈与启发,才能够检验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

学术酒吧的出现,很好地打破了知识壁垒,改变了人们对学术的刻板印象,同时有效化解了当下社会知识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学术酒吧”的内核当然是学术,这就需要输出的学术经得起审视,经得起考量,具有一定的价值,希望更多的高校教师、社会上文化工作者能担当起使命,能走进“酒吧”传经送宝,让公众在得到情绪价值的同时收获到学术价值和理性判断价值。

(央视新闻 福建日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