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吴雪薇 何丹莹 文/图
在影视综艺、现代戏剧等艺术娱乐方式愈发多元的当下,传统戏剧似乎只有老年人爱看。但实际上,作为戏剧大省的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依然活跃,戏曲资源蕴存深厚,传承久远。京剧、闽剧、越剧、莆仙戏、高甲戏……传统的“老”故事仍有年轻观众吗?10月21日,第九届福建艺术节拉开帷幕,戏剧成为每一届艺术节的主角。“90后”“00后”们正阔步于台上,也叫好于台下。
“90后”闽剧演员:
“疯魔”戏痴演“癫生”
作为福建艺术节中的省内戏剧界重要专业赛事,全省戏剧会演有着比艺术节更加悠久的历史。今年第二十九届全省戏剧会演中,省实验闽剧院所精心准备的是闽剧《画网巾先生》。“没有最得意的角色与作品,艺术的钻研永远在路上。”当记者问起林宇辉在《画网巾先生》中的表演算不算得意之作时,他正色说道。
浓眉、皓齿、细长的丹凤眼,爱反戴一顶黑色鸭舌帽,林宇辉就是人群中那种充满活力,又有几分“痞帅”气息的青年。谁又能想到他已走过十余载戏路,多次获得各级奖项。
林宇辉是闽侯人,1996年出生,他的妈妈是一名闽剧木偶戏演员。“6岁时我就跟着妈妈到处演出,跟着剧团打鼓板,到了“疯魔”的地步,去上课就在课桌上打鼓板。”林家崇尚“耕读传家”,更希望他好好读书。但小宇辉不为所动,撒泼打滚就是要去学戏。13岁那年,他终于得偿所愿,进了福建省艺校闽剧班。小宇辉有着一副好嗓子,老师说:“你就学演戏。”
早晨6点起床,练早功,练唱腔、基训,夜晚上文化课……单调又充满汗水的日子,他坚持了6年。不是所有人都能顺利走到最后的,入学时班上招收的35位同学,到毕业时只剩下十六七个。青春期时男孩都要经历的变声期,是闽剧演员的“鬼门关”,有一些男演员没能恢复过来,便离开了这个行当。孩童心性,也不是没想过放弃,“但我和自己说,这是唯一的一条路”。
在林宇辉眼中,本次展演的《画网巾先生》是自己这些年的从业经历中,最具挑战性的剧目:“对于领悟明末国丧家亡的厚重而言,我年纪尚轻。”他仍耿耿于怀于首演时,自己对主角“癫生”的体悟不够深刻。那不仅是艺术技巧的展现,更需由内而外对浩瀚时代、厚重人生的步步深入、理解与对话。这一次会演,他对此有了更多感受,“艺术的探索依然是没有止境的”。
“90后”票友:
戏迷跟着演出跑
对于重视乡情的福建人而言,传统戏曲其实从未离远。逢年祭祖,迎神赛会,村社邀请而来的剧团戏班,填进了代代福州人的童年里。1993年出生的杨乐平,就是其中一个。
在他幼年的小小头脑里,便记录下奶奶带自己去家附近的庙里看戏的温暖回忆。“福州苍霞附近有很多庙宇,逢年过节便有好多戏。”孩童并不懂戏文的含义,但咿咿呀呀的唱腔、五彩斑斓的戏服,还是让5岁的小乐平痴迷。
后来,庙宇搬走了,对戏曲的喜爱却在杨乐平的脑海中留了下来。他收藏的张张戏单,见证着戏剧带给他的无数快乐回忆:“上学时翘课去看戏,工作后一有空闲就去看戏。”戏单不仅记录戏剧的信息,也留存看戏的回忆;随着“胃口”的增大,收藏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戏单,“有了一张就想凑成一套,慢慢就开始淘起了老戏单。”在杨乐平家中,老戏单被精心保存在文件夹的内页,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装得下厚厚几麻袋。“我什么戏都看,闽剧、京剧、越剧、莆仙戏、高甲戏……”在收藏戏单的过程中,他也与不少资深票友结下了友谊。
第四届福建省艺术节,他看福州闽剧院展演的闽剧《陈靖姑》时,认识了福州非常资深的戏单收藏家张福龙老先生。后来,他还从老先生那边“继承”了不少收藏。戏剧展演的盛会,也成为爱好者们交流的盛会。为了看一部戏,杨乐平还会追随着一些剧团出省,去上海、杭州,甚至宁夏银川。“多是一些民间职业剧团。”他说,跟随剧团的脚步,他感受了更多地方的村情、乡味。
今年第九届福建艺术节,作为忠实观众的杨乐平依然如期而至。每届有好戏,场场不重样。他说:“福建的戏一直在进步,作为观众,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创作用心。”
传统戏剧如何吸引年轻人
传统戏剧怎么吸引年轻人,如何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力度、收放自如,是每个创作团队都关心的事。今年艺术节,福建芳华越剧院推出两部戏《烟波迷月》《柳如是》。10月19日上演的《烟波迷月》收获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好评;11月3日、4日将上演的《柳如是》,“85后”副导演王蠡用心良多:“戏剧创新不是偏离本质,我们把传统与现实风格结合,将生活中的琐碎人物原型打磨塑造后,呈现于舞台上,观众在欣赏时既能领略传统戏曲的魅力,又能感受到现实生活的共鸣。”
东北小伙王蠡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导演专业毕业后,2014年加入福建芳华越剧院,担任导演职务。“戏曲得有生命力,不能失去温度。”在《烟波迷月》与《柳如是》的现场,王蠡主要负责编排调和,与团队一起排戏、磨戏。
作为年轻导演,王蠡对戏剧的热爱溢于言表。“正如哈姆雷特被不同演员赋予各异风采,每位导演也应坚守自我立场,倾心创作。”在编排剧目时,王蠡始终秉持“求真”原则:情感真、表演真,才是触动观众的内核。
谈起福建芳华越剧院,往往会引来江浙沪大批年轻戏迷的尖叫:“王君安!”正如娱乐圈追星一样,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越剧尹派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君安,在越剧圈子中有着巨大的号召力。“戏迷们从外地特意赶来看君安老师的戏,有时君安老师去外地汇演,戏迷还会催着要看戏。”剧院艺创主任陈晖说。
剧院也自然不会辜负了这番美意。原创剧目的文创周边、分享会一一安排上;面对远道而来、提前进场等待的观众,剧院在入口摆起文创摊位、盖章打卡;有时剧目的演员还会出现,给大家来一场“快闪”演出……“我去安排演出的时候,经常看见戏迷们穿着我们推出的文化衫,兴致勃勃地跑来。”陈晖看到了戏迷对这些用心的认可、一场戏剧传统艺术里的“双向奔赴”。
演戏、追戏、捧角儿,这些听起来老派的词,到今天仍不过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仅仅将“看戏”视为老一辈的消遣,而是一种“传统的LiveHouse”。传统戏曲从不曾老去,剧院正与年轻观众一起,构筑独特的文化体验与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