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2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刺桐古港再添新地标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塑像揭幕仪式在泉州宋代古船遗址旁的石头街草坪举行

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拉开序幕

海都讯(记者 吴日锦 连铮 文/图) 10月30日上午,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塑像揭幕仪式在泉州宋代古船遗址旁的石头街草坪举行,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至此拉开序幕,从此,千年刺桐古港也多了一处新地标。

这尊“马可·波罗”雕塑用芝麻白花岗岩制作,高3米,底座1.25米,共4.25米,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德强设计。雕像的落成将进一步串联起周边的江口码头、真武庙、法石宋代沉船遗址、马可·波罗巷等史迹和文化遗存。

泉州在历次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过程中,都扮演了非常醒目的角色。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克服艰难险阻来到中国,并在泉州驻留,亲眼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繁荣。在他笔下,古泉州是一座光明之城,“刺桐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佐证了宋元中国世界海洋贸易中心泉州之繁盛。

当日下午,“马可·波罗与中国”分享交流会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召开。中意两国专家围绕马可·波罗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的卓越贡献展开交流,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

据悉,马可·波罗(1254—1324年)是意大利著名旅行家,也是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1291年,马可·波罗结束17年的中国之旅,从泉州出发护送元朝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之后返回意大利并口述完成游记,在欧洲引发重大反响,推动了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是中欧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在他的游记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时刺桐港的繁盛与开放,轰动了欧洲。

马可·波罗罐是德化青白釉瓷罐的代称,最早是由马可·波罗带回欧洲的一件德化瓷器。这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件到达欧洲的中国瓷器,现在仍然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展出。从中可以看出马可·波罗对中国文化的推崇,感受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渊源。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