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容易操作来钱快,文笔不好也能写

代写回忆录成银发经济新风口?

N北京晚报

“写一本净赚3万”“一年实现10万副业不是梦……”近日,为老人代写回忆录的经验帖突然火了,种种描述下,这一行俨然成了“银发经济”的新风口。如同过往数不清的“真假风口”,随之而来的即是一波“知识付费”生意。在为宣扬的“火爆”动心前,观望者还应多做了解,谨防还没入局便被收割。

写回忆录 “老赛道”忽然翻红

帮老人制作一本回忆录,大概要花多少钱?记者询问了多家开展相关业务的公司、工作室以及可“接单”的个人,发现价格跨度很大。每千字从两三百元到千元左右均有报价,显得相当随意。访谈方式大多通过视频软件、语音软件等线上进行,篇幅短的话,安排一个半天,长些的话分为数次进行。

买家也可以给出预算,由写作方出一份相应的方案。记者以一万元预算为例,得到的方案大概是,1.5万至4万字不等的“电子书”,包含封面设计和内页排版,不包印刷。更便宜的价格也有,有写手推荐用AI写作,套上通版框架,几千元钱就能做一本。

回忆录“赛道”突然火热,但在北京,给老人写回忆录其实并不是新鲜事儿。早在十余年前,北京就曾兴起为老人写回忆录的公益项目,以政府购买形式,由社工志愿团体提供服务。爱行志愿者团队、北京先河社工服务中心,当时均参与过类似项目并接受记者采访。

以“爱行”为例,与朝阳门外街道合作,于2012年起,用6年时间,为25名老人撰写了回忆录。负责人于辉介绍,志愿者都是三到五人一组服务一位老人,利用周末时间听老人们回忆往事。“持续大半年的倾听后进入到写作环节,循着老人口述的线索查阅资料,补充历史背景和细节,再进行整理校对,每份回忆录需要一年左右才能完成。”

先河社工则是与回龙观和霍营街道合作,于2015年为50位老人完成了长短不一的回忆录制作。负责人王世宏回忆,当时的主力撰写者顾兰英,是一位杂志社的退休老编辑。“我们那会儿哪有什么AI,都是先去老人家里采访,回来后查阅大量的传记和史料,把历史和人物脉络搞清楚,再一个个字写出来,配上照片装订成册。让老人、家属都满意,可没有那么容易!”

服务老人 想写好实难“高效”

公益项目如此,作为赚钱的营生呢?在出版社工作的采微,今年偶然看到一位博主在做“老人回忆录”,受到触动,便也进行尝试。目前,她操作的回忆录已经写了三四万字,定价相比她关注到的博主算是实惠,“总共就收了两万多元。”

采微告诉记者,是老人的外孙通过私信联系的她,对方是开外贸公司的,很有经济实力。“老人很多事记不清楚,好在以前写过很多文章,对自己生平有过一些记录,在此基础上操作会稍容易些。”

即便如此,项目推进也较为缓慢。“比如家族中、子女间有些事情老人可能不太愿意讲,叙述过程中思路也没有那么清晰,你没办法催促,急不得。另外我写的时候还要查一下当时的年代背景,揣摩老人的心理和表情,关注一些他没有说出来的情绪。”采微感慨,面对老人,从头到尾做下来实难高效,她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还没有完全结束。

记者咨询的报价中,最贵的是一家开设网店的文化公司。店主透露是请作协的老师来采访写作的,收费为每千字一千元。以一本十万字的回忆录为例,前后制作要半年时间,收费约十万元。“这就是一分钱一分货,很多便宜的都是AI生成,根本就不怎么采访。”

“除非是很快采完、很快写完,对方又很满意,那客单价或许是可观的。”采微分析,可能有家属也读不出来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如果一个人不经常读书的话,其实对文本的好坏很难判断,即便是流水账,一看写得都对,是不是也能同意收货?”

获客不易 入局者抢成一团

抛开内容上的良莠不齐,潜在客户寻找,其实是更大的难题。王世宏坦言,几年前自己曾找过东城区某事业单位,提出想面向退休老干部,再开展一次代写回忆录的公益项目。结果对方询问老人们意愿后婉拒了,称大家都很谦虚,“觉得自己没什么好写的。”

事实上,在“爱行”团队和先河社工当年的公益项目中,不少受访老人都是团队一再邀请,“盛情难却”下才敞开心扉的。公益项目都如此,让老人自费掏出几万元就更难了。王世宏分析,像老干部、教授,知识分子等,实在想写可能自己就写了。采微5月中旬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力”,不过到目前也只写了一本。“但找我咨询的人确实很多,不过基本都是问问价格,就没有后文了。”

“关键的不是写,是怎么获得老年客户。”有从业者如是称,线上推广的话,看到的可能多是老人的子女、孙辈,始终隔了一层。想要直接接触老人,还得搞“地推”,瞄准“有钱的大爷大妈”。一些招“助手推广员”的帖子则称,有过导游带老年团经验者优先、能和广场舞阿姨打成一片者优先、认识私企老板或国央企退休职工者优先……

令采微哑然失笑的是,目前客户还没见着太多,但每当有粉丝在她的评论中提及“想给家里老人写”,就会有另外的博主回复或发去私信称,他的收费更低,让粉丝去找他写。“竞争老激烈了!有种还没酝酿出什么实在客户的时候,想做生意的人就自顾自抢成一团的感觉。”

醉翁之意 包装后引流卖课

“在小县城帮退休老年人写了三本回忆录,收入够买一辆车。”“我最困难的时候靠给老人写自传赚了18万,文笔不好的可以试试”……社交平台上的经验帖,为什么总是传递出“轻松赚大钱”的感觉呢?

“我不能说人家一定是假的,只能说,真实性存疑,推测是出于流量考虑吧。”采微感慨,最离谱的是她曾见到一个博主,原封不动抄了她的文案,只将个别词改了改。在一篇描述“回忆录多么赚钱”的分享帖下,记者看到不少评论吐槽,“你这个内容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才大一”“这个文案上次看,是在90年代的青年文摘上……”

不管是否容易赚钱,先将其包装成很赚钱的样子,再围绕“教别人如何去做”来做生意,倒是一些博主的现实思路。一份某博主“初中毕业,代写回忆录月入2万”标题下,培训课包正在火热销售。该课包标价298元,目前显示已售37份。一位只写过3本回忆录的写手,更开办了数期AI+回忆录写作训练营,培训百余学员,每人收费499元。对此有评论戏称,“已经脑补出录音笔直接转文字,再扔给大模型整理的一条龙了。”

也曾有人联系采微,称自己是做AI的,可以谈合作一起接单写回忆录。“我是出于兴趣想自己写的,就没有理会。”在她看来,真正用心在做这一行的人,文笔也好,是可以稳定地获得不错收入的。“只是过程和周期远不如宣称的那么顺利,因为老人确实太慢了!要说是风口,可能还得好好琢磨。否则想靠这件事很轻松地赚很多钱,似乎不存在一个好的商业逻辑。”

□声音

用朴素真挚的表达 续写他们的诗与远方

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在社会上悄然兴起,这一现象是社会老龄化大背景下,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产物,也折射出老年群体对自身历史记忆的珍视,更触及他们对“被看见”“被理解”“被记住”的内心需要。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在普遍的历史潮流中,有其独特性。经历过数十年风雨洗礼的老一辈,他们的故事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社会变迁的痕迹。代写回忆录不仅能够帮助老年人整理思绪,将宝贵的人生经验传承给后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代际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时代这本大书需要更多人记录。老人用笔赶路,走过人生的荒芜。为老年人代写回忆录,让我们意识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给予长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讲述自己的故事,聆听他们的心声,对于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期待更多“银发族”出版更多高质量回忆录,用朴素真挚的表达,留下印记、留下温暖,续写他们的诗与远方。(大众日报)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