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焦点 上一版   

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实习机会“僧多粥少”

找个实习机会 为啥这么难?

N新华社“新华视点”

重庆日报

实习是大学生提前接触社会、积累经验、提升本领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

记者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实习机会“僧多粥少”。与此同时,实习岗位的供给不充足、不均衡。背后有多重原因。如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

现象:

投了30多份简历 依然一无所获

今年暑假,西北某高校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小赵想找个地方实习,投了30多份简历,依然一无所获。

“计算机相关产业在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可供实习的企业和岗位比较少,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比较难。”小赵说,有一家公司曾表示,交3万元就能帮他找到实习岗位,“费用太高,而且实习内容和本专业不大相关,我就没有考虑。”

小赵的经历并非个案。记者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参加实习的意愿强烈,但想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能学到东西的实习机会,并不容易。

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实习机会“僧多粥少”。截至2023年,我国本科生在校人数为2034.69万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4763.19万人。

与此同时,实习岗位的供给不充足、不均衡。一些受访大学生介绍,知名院校学生找实习岗位相对容易,一般院校学生则比较难。经济发达省份实习机会较多,西部地区机会偏少。

从专业看,机械、软件、土木工程等实操性较强的理工科专业,市场上相关企业较多,实习岗位供给相对比较充裕。人工智能等热门专业的学生市场需求高,也更容易找到实习岗位。而人文、社科类专业,实习机会比较难找。

“学生如果想去省级以上媒体实习,没有熟人推荐难度很大,除非他自己非常厉害。”西南某高校传媒学院一位副教授说。

实习机会难求的同时,“付费实习”等灰色产业应运而生。在网络平台上,一些求职中介抓住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推出所谓“名企实习”等项目,诱导存在求职焦虑的在校大学生“付费实习”。一些大学生为获得一份实习证明花费不菲。

探因:

合适实习机会难寻 背后有多重原因

记者采访发现,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实习机会,背后有多重原因。

目前,部分高校对学生实习重视程度不够,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管理不到位,给学生提供的帮助有限。

“除了师范生,大多专业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实习‘点对点’机制。高校提供的实习资源有限,大多数时候需要学生自己去寻找实习机会,想找到好的岗位有一定难度。”西部某高校一位学院负责人说,一些高校在面试技巧等实践能力方面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力度也不够,导致学生寻找实习岗位时竞争力不足。

西南某高校在读研究生小彭说,学校合作的实习单位数量少,且种类单一,学生的选择十分有限。比如,新闻传媒学院的主要合作单位是媒体,对于想要进入互联网公司实习的学生,提供的帮助微乎其微。

另外,实习信息较为分散且存在“信息差”,大学生很难快速获知。多名受访大学生表示,自行投递简历是他们找实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当前实习信息分散在各个平台,一些单位的实习需要靠熟人“内推”,他们很难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容易错失心仪的实习机会。

此外,企业接收、培养实习生的动力不足。

东南沿海某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萧林(化名)介绍,除了部分企业会为人才梯队建设而开展实习专项计划,大部分公司招聘实习生主要是为了处理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基础性工作。但由于对实习生的管理存在一些困难,不少实习生不遵守考勤纪律,有时甚至会泄露工作秘密,一些企业在招募实习生方面变得更加谨慎。

西南某县融媒体中心的负责人介绍,他们曾探索和一家高校建立长效实习机制,但尝试了一段时间,效果不太理想。“有些学生是来刷简历的,不安心工作。很多学生来几天就走了,虽然不会影响单位正常运转,但比较浪费对接的时间和精力。”

萧林说,由于工作强度大、缺乏激励机制等原因,多数职工没时间、也没积极性指导实习生,易引发实习生提前毁约等问题。

专家:

需积极推动 校企深入合作

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规范普通本科高校实习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高校规范实习教学安排、加强实习组织管理、强化实习组织保障。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大学生实习难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实习经费投入,推动校企合作,拓展实习渠道。

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律师董高升建议,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界定实习单位、高校和学生三方的权利义务,强化法律监督和权益保障,促进实习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时,政府部门还可以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培养实习生;比如,根据企业招募实习生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补贴和奖励,提高企业接收、培养实习生的积极性。

高校要增加实习经费投入,深化产教融合,建设更多的开放共享型实习基地。同时,优化校企合作机制,鼓励企业捐赠实习经费、增加实习岗位。

西南大学团委书记于涛等人认为,高校可以提前摸排学生的实习意向,邀请一些企业到校开宣讲会,组织专场的实习招聘会,向学生推荐对口的实习岗位,指导学生与单位签订实习协议,为学生购买实习责任险或人身意外伤害险。

贵州某高校一位学院党委副书记说,实习期间,学校要跟踪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对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指导。同时,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行为的管理,要求学生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保守单位秘密,避免随意提前结束实习等情况发生。

萧林认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实习、择业与就业观,在寻找实习机会时要摒弃“唯大”心理,避免扎堆明星企业。在他看来,到一些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实习,也能给自己的履历增色,确定职业规划后再进入大企业实习或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

□声音

大学生实习 不该这么难

大学生实习,不该这么难——这句话,看似是正确的废话,却是当前许多学生、老师和学校的心声。

学生需要实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多数专业,都离不开适当的专业实习。从书本到岗位、从理论到实践、从坐而论道到撸袖子上手,学生们需要在实习中摸一摸未来职业的皮毛,磨一磨自己专业能力这把“锥子”。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毕业择业时,与心仪的单位双向奔赴。

行业离不开实习。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合理的实习实践,能为行业和单位快速筛选出适合的苗子。优秀的学生,能在实习中冒出尖儿来,坚定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决心;实习不顺的学生,也能通过实习早早接触实际,及时转换职业赛道,降低未来择业损失。

以上两种情况,都建立在“有实习岗位”“能参加实习”的前提下。如果实习岗位收缩到了与学生需求不对等的程度,那对学生、对行业、对渴求人才的单位来说,就成了三输的局面。

一些单位不招实习生,不外乎成本太高、收益不足。辛苦培养出来的优秀实习生,如果留不住,客观上是为对手作嫁衣,这笔“买卖”不划算。为了防止“赔本”,干脆不带实习生。

一些行业“老人”不愿带实习生,不外乎带实习生划不来。带实习生,既要付出时间成本,还要面对面传授专业知识与技巧。加上隐性成本太高、明面收益不足,指望实习老师“为爱发电”、用情怀带徒,显然难以为继。

一些学生实习动机不纯。有的学生对实习单位挑挑拣拣,有的学生只求经历不求经验……这类因素累积下来,客观上导致了许多单位招实习生如同开盲盒,宁愿一刀切不招实习生。

以上这些,无疑让实习陷入左右不逢源的尴尬境地。其实,大学生的实习不用这么难。

培养实习生,不是一个人、一个单位的私事,而是在为整个行业培育活水。行业不断注入活水,才能托起大船、才能养出更多大鱼。有远见的单位,不会拒绝实习生,反而会将培养磨砺实习生,当成筑牢自身专业护城河的契机。行业内的头部单位,大多是“实习生友好型”单位。从这个角度看,提供实习岗位、培养实习生,需要更多行业和单位站位高一些、想得深一层,别只看眼前、只盯着当下、只计算成本,而应算长远账、算人才账。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