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文 田米/图
说到地瓜,泉州人脑海中的记忆就会被勾起。眼下,迎来了地瓜收成的季节,南安向阳乡的红心地瓜,因质地软韧,味甜有嚼劲,再度成为地瓜界的“宠儿”。
地瓜粉根、地瓜粥、地瓜糕、地瓜粉肉羹、地瓜片、炒地瓜叶、烤地瓜、拔丝地瓜……上周五,记者探访向阳乡,意外邂逅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地瓜宴”,找到了久违的藏在味蕾与记忆深处的泉州味。
一道地瓜粉根,藏着趣味故事
11月8日一早,我们从市区驱车前往,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一路向上。大约一个半小时车程后,顺利抵达向阳乡。
在卓厝村的花开农场,69岁的村民吴早正在翠绿的地瓜田里,挥动锄头忙碌着收地瓜,阵阵地瓜香夹杂着泥土的芬芳弥漫开来。
老人大半辈子都在跟地瓜打交道。刨地瓜、分地瓜、运地瓜、洗地瓜……从地里挖回新鲜的地瓜后,儿媳负责挖掉虫孔,洗净后,儿子林祥桂开始制作地瓜粉。
许多美食的制作都少不了地瓜粉。在向阳,有一道独属于它的味道——地瓜粉根,也是由地瓜粉制作而成的。
做粉根,把柴火烧旺后,吴早把6斤地瓜粉与12斤水和成黏稠状倒入蒸笼中,一直看着火蒸个2小时,粉根才会蒸得像年糕一样。把蒸好的粉根切成薄薄的片状,加入猪油、香菇、芹菜、葱蒜爆炒,一道向阳粉根就完成了。
“添一灶,熟透透。”说起粉根,在向阳乡流传着这种说法。林祥桂小时候曾听长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粉根的胆子可小了。蒸粉根的时候,不能有陌生人进厨房,否则这粉根就怎么都蒸不熟。但是主人添上一把柴火,这种情况就能避免,否则就得换个锅重新蒸一遍。正是在这样有趣的笑谈中,粉根代代相传至今。
小小地瓜,做出一桌美食
有了炒地瓜粉根,林祥桂萌生了制作“地瓜宴”的想法,让人不禁充满期待。
“地瓜糕”是地瓜宴中的一个亮点。将地瓜泥和糯米粉、糖混合,揉成面团,再制作成一个个小丸子,炸至金黄。外皮酥脆,内里软糯,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让人欲罢不能。
新鲜的地瓜粉、自家的猪肉、鲜美的菜花,以及各种调料,一碗热腾腾的地瓜粉肉羹就呈现在眼前。
地瓜去皮切块,经过恰到好处的油炸与熬糖,每一块拔丝地瓜都裹上了晶莹剔透的糖丝;地瓜叶更是餐桌上的常客,摘下新鲜的地瓜叶,在锅中欢快地翻炒,一盘清新可口的炒地瓜叶就完成了,留在齿间的是淡淡的清香和独特的口感……
而将刨好的地瓜片在自然阳光下晾晒,就成地瓜干了。若是再把地瓜干放入锅里和水一起煮,色泽鲜红、味道甜美而有嚼劲的地瓜干汤,又是泉州人好吃的这一口儿。
“想把家乡的地瓜,推向更大的市场”
“一口口下肚,都是小时候的味道啊。”林祥桂说。这些年,林祥桂返乡创业,经营起了家庭农场,同时负责运营向阳乡三农互联网创客空间基地,积极推广向阳乡特色农产品。他不仅自己种地瓜,还把家乡的地瓜推向更大的市场。
“向阳乡祖祖辈辈都在种红心地瓜,由来已久,因地处高海拔,地瓜生长期长,水和土壤未受过污染,地瓜品质好、甜度高,一直很受市场欢迎。”林祥桂说,向阳乡七个村皆有种植红心地瓜,他平时专门回收这些要卖的红心地瓜,再通过电商平台售卖,为乡亲们解决销售农产品难这一问题。
这几年,郭田村将留守村民的闲置土地流转起来,变千亩荒地为千亩红心地瓜示范基地,共建成了600亩红心地瓜基地,红心地瓜、地瓜干、地瓜粉等销往福州、泉州、厦门等地,深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