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1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泉州微短剧产业如何“蝶变”

泉州实施“剧游泉州”文旅微短剧创作计划,争取省级资金扶持;海都将刊发泉州微短剧产业系列调查分析报道,为部门扶持微短剧产业提供参考

宣传泉州的文旅短剧《古卫城想象》

星势力制作的这部短剧上线时全网热度第一

星势力制作的短剧全程取景泉州,图为石狮梅林码头

N海都记者 沈舜枝 柳小玲

12日,记者从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剧游泉州”优秀文旅微短剧《古卫城想象》、《簪花女王》等短剧即将播出。今年来,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发布了关于实施“剧游泉州”文旅微短剧创作计划,征集一批文旅微短剧创意,争取省级资金扶持,并扶持一批精品文旅微短剧。通过举行文旅微短剧创作培训及重点项目集体开机活动,推出一系列的文旅微短剧创作项目。目前,泉州已推出18部“剧游泉州”优秀文旅微短剧。

据了解,近3年来,泉州新增了136家影视企业,并增加投资超10亿元,泉州影视企业投资并在泉州取景项目达十多部,累计投资7.8亿元,已有5部泉州元素的电视剧在央视热播。

近日,记者对泉州微短剧产业做了一番调查,将陆续刊发系列报道,尝试了解短剧产业的发展路径,以及短剧对于泉州文旅、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希望能为影视企业提供一些启发,为部门扶持短剧产业提供参考。

早年试水微短剧 爆款回报率“很夸张”

行业内都知道,2020年进入微短剧的公司,大多赚到钱,有的回报率夸张到上千倍。制作成本低,竞争小,回报快,是那个时候微短剧的特点。

星势力影业成立于2017年,拍摄过许多电影,不少获过奖。2020年,公司团队试水微短剧。

“我们是做大影视的,刚开始完全不屑于参与这块业务。”星势力影业创始人蔡伟鹏说,当时是一个小团队在负责这块业务,想不到的是,微短剧居然能赚钱,而且回报率让人十分惊喜。“当时制作10部短剧,只要有一两部赚钱,就能完全覆盖10部的成本。”蔡伟鹏说,他们公司制作的短剧10部里有5部能赚钱,那两三年里,短剧业务所赚的钱超过长剧的利润。

因为微短剧能赚钱,星势力影业开始把重心转向微短剧,近几年,该公司共制作几十部微短剧,利润可观。

“四年前,我导了一部微短剧,成本不足20万,回报率高达500倍。”泉州某影视公司的郭先生介绍,因为早期短剧制作成本低,市场竞争小,一旦出现爆款,回报率达到夸张的程度。

大量公司进赛道 作品激增“蛋糕”难分

2022年,大量影视公司闯入微短剧赛道,微短剧作品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21年,全国短剧拍摄备案部数935部,到了2022年,激增到3293部,短剧拍摄备案集数从24210集,激增到75827集,但到了2023年,增长速度就大幅降低,备案部数增长到3574部。

作品激增让很多制作公司再难分到蛋糕,去年和今年微短剧亏损的越来越多。

泉州星光影视传媒去年首次触电微短剧,以打造精品的标准做了一部古装剧,制作成本100多万元,回收50多万元,亏损了一半。

而星势力影业去年微短剧利润就大减,今年上半年做了4部短剧,全都亏损。“每部剧成本在60万~80万之间,都亏了,一部大约亏个40万。”蔡伟鹏说,眼前,公司并未停掉微短剧业务,但作品大幅减少,立项会更谨慎。

盈利模式太单一

无序竞争带来大冲击

那么,商业微短剧难再盈利,原因何在?

福建嗨皮兔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是最早一批短剧制作公司,创始人沈少河介绍说,他们公司一直是与大平台合作,平台出剧本,公司负责制作。这几年合作方式一直在变,最早是平台给一笔制作费用,公司从中获得一定利润。后来就变成平台与公司各出一半制作费,微短剧播出后再分成。但是随着大批制作公司进入,竞争加大,平台制作费用被压缩到15%以下,甚至完全不出费用。影视公司自行出资拍摄,如果微短剧播出后没火,就很容易亏本。

平台支持力度的降低还是其次,更大的冲击来自市场的无序竞争。“平台一个剧本发给好几家制作单位,导致市场上出现很多同样的微短剧,加上微短剧的套路就那些,所以不同版本的微短剧也有很多相似的情节,同质化严重必然会让市场竞争加剧,造成很多微短剧亏损。”在微短剧行业运作了几年的庄导演说。

“目前,微短剧的盈利模式还是太单一。”庄导演说,只靠充值来盈利就像大影视只靠票房一样,运营起来就很难,商业微短剧要有更多盈利模式才能长足发展。

微短剧迎“变革” 应探索新盈利模式

不少从业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成了微短剧行业的“变革年”,有的公司转向定制短剧,有的公司开始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定制微短剧是根据客户需求拍摄,微短剧的制作成本和影视公司利润都包含在客户支付的费用中。“目前,定制普遍利润不高,但没有风险。”蔡伟鹏说,这个市场潜力很大,值得挖掘。

星光传媒在定制微短剧方面起步很早,为文旅部门、银行、地产企业等单位都制作过微短剧,因为高举高打,公司为打造精品不惜成本,这些微短剧制作时几乎都没有利润,但因为后续获奖和各类补贴,也算名利双收。

此外,一些影视公司开始探索微短剧与供应链对接,通过微短剧获得流量,再用流量带货变现。

更有影视公司开始筹划用微短剧做大公司规模,对接资本市场。

定制微短剧和文旅微短剧,会给企业与市场带来怎样的变化?请看本报后续报道。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