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7版:社会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他才12岁做了三次息肉切除术

男孩家族有肠息肉病史,母亲、阿姨均因直肠癌去世;医生提醒,肠癌有家族聚集性,高危人群从10~15岁起应定期接受肠镜筛查

N海都记者

胡婷婷

前不久,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中心来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来自宁德的男孩齐齐(化名)虽然才12岁,可已经做了三次息肉切除术,原来齐齐的家族有肠息肉病史,母亲、阿姨均因直肠癌去世。

11月9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中心邀请特聘教授、深圳市儿童医院代东伶主任医师来院查房带教,并与协和医院儿童中心的医生共同举办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义诊活动。

案例:妈妈患直肠癌去世 两儿子查出肠息肉

病房里的齐齐显得有些虚弱。40多天前,齐齐出现腹痛,每次持续1~2小时,1~2天发作1次,腹痛与进食及排便无明显相关,伴排黄色糊状便。在此之前,齐齐就被查出肠息肉,每年都要定期在当地医院行息肉切除术。更让家人不知所措的是,齐齐的母亲、阿姨都因直肠癌去世,舅舅、外婆及外婆的同胞也有肠息肉病史。而齐齐的哥哥,同样也是“息肉体质”,每年都被查出直肠多发息肉。

了解了齐齐的情况后,代东伶教授认为病人的情况比较明确,考虑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建议齐齐完善基因检测、胃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并定期配合治疗,根据症状、息肉的分布部位、是否存在癌变等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医生:肠癌有家族聚集性 家属应定期查肠镜

“FAP患者未经治疗几乎都会发生癌变。”代东伶教授建议,肠癌有家族聚集性,除齐齐外,齐齐的亲属也可行基因检测,对于分子诊断明确的患者,应每年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对于确诊患者,预防性结直肠切除和内镜下监测仍然是目前治疗FAP的主要措施,同时内镜下电灼、非甾类药物、中医药等治疗也可作为辅助治疗。

此外,代东伶教授说,FAP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患者若有生育计划,建议选择产前诊断和辅助生殖技术。典型FAP家系中的高危人群从10~15岁起接受结肠镜筛查,每1~2年行1次结肠镜检查。

提醒:重视儿童消化系统健康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协和医院儿童中心副主任医师刘玲介绍,在我国,小儿消化系统疾病是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第二大类疾病,常见的疾病包括肠胃炎、便秘、腹泻、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希望通过义诊活动,提高公众对儿童消化系统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家长识别儿童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消化问题,从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代东伶教授也向记者表示,他期望借鉴深圳儿童医院消化科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提升协和儿童中心在消化系统疾病诊疗方面的水平,以达到新的里程碑。儿童医学中心消化亚专科也将在代东伶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儿童内镜微创操作技术,如食管狭窄扩张术等。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