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通讯员 李加进
海都记者 余盈吟
今年以来,在宁德市蕉城区蕉南街道“芦坪印巷·一里时光”文创街区文化广场,黄鱼主题文艺作品、畲族歌舞、民乐与西洋乐演奏、潮玩乐队、传统茶艺、传统戏曲等经典“福见街艺、创享时光”街艺展演作品,为观众呈上了精品文化的盛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近年来,蕉城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聚民心、搭阵地、重创新,推出了“月光经济圈 青春创意潮”“福见街艺、创享时光”街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千场演出进万家 文艺星光遍闽东”等系列,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构建覆盖全域、全时、全龄的公共文化“供应链”。
聚民心
旧街区变身文化“大舞台”
10月28日傍晚,夕阳映在古色古香的“芦坪印巷·一里时光”文创街,为整个街区披上了一层温暖的余晖。在该街区文化广场,一场精彩的文化表演正在上演。
一位民间艺人走上舞台,展示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他的双手灵巧地舞动着,不一会儿,一个精美的手工艺品便呈现在大家眼前。观众纷纷惊叹,为艺人的精湛技艺所折服。音乐表演将气氛推向了高潮,歌手用动人的歌声诉说着生活的美好与梦想,乐器演奏者则用悠扬的旋律为歌声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观众随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摇摆,沉浸在美妙的艺术氛围中。这场文化表演不仅为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更让大家感受到了文创街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芦坪印巷·一里时光”文创街区的前身芦坪路,当年承续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延续着当地的文化脉络,却因“老”“旧”“破”街区样貌,丰富的文化内核被掩盖。
如何让芦坪路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实现与现代生活的交融?2022年,蕉城区委、区政府以破解老城区发展瓶颈为重要举措目标,通过功能置换、整治提升与业态更新优化当地风貌,对街区商业、人文、环境转型升级。目前,该街区已成了宁德城区具有浓厚文化氛围和独特风格的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地。
栽下梧桐树,凤凰自然来。舞台搭好了,演员和观众便如约而至。“我们是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的招募信息,很感谢有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这些‘草根’有了展示的机会,还结识了有着共同爱好的朋友。”参加吉他弹唱的叶先生说。
今年77岁的李大妈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些自编自导的节目,来自原汁原味的生活,我连续看了12场演出场场不落,真是看也看不够。”
一台台精彩好戏,让广大市民分享了“文化大餐”,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振奋了精神,凝聚了民心。记者了解到,去年以来,蕉城区依托镇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文化舞台、文化大院等基层阵地,开展“千场演出进万家 文艺星光遍闽东”等各类文化惠民演出130余场;采取“菜单式、订单式、流动式”服务模式,开展“送戏下乡”演出100场,蕉城夜市“观红色电影 忆峥嵘岁月”红色电影周周播放映电影45场;农村电影放映队深入全区282个行政村放映电影3360场。
好节目展现良好精神风貌,大舞台唱响精神脱贫重头戏。“蕉城区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载体,不断拓展内容形式,创新活动方式,满足群众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基层百姓搭建了舞台,真正让百姓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蕉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坚说。
搭阵地
打造群众身边“文化客厅”
初秋时节,走进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图书分馆,原木色的书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各种书籍分门别类,整齐地放置在书架上。不少村民在津津有味地翻阅书籍或寻找心仪的图书。图书馆旁边还有棋牌室和多功能厅,老人们在下象棋、交流农耕心得,非常热闹。村民兰时禄高兴地说:“这里有图书馆、阅览室、棋牌室,还有多功能厅,闲暇时到这里读读书、下下棋,心里乐和着呢!图书馆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你看这个点,打到这里,控制一下力度。”“好球!”在蕉城区赤溪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除了雨雪天和特殊情况,每天上午这里都热闹非凡。打球、唱歌、广场舞……村民们尽展风采。
“闲暇时来这里画画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掌握一门新技能。”“咱农民也能放下锄头拿起画笔啦!”近日,走进蕉城区赤溪镇由知村文创艺术写生基地,十多位村民一边伏案作画,一边向记者述说绘画带来的“好”。
由知村利用名人效应,引进赤溪籍知名油画大师黄阵兴老师入驻村庄,并完成了文创工艺品展示馆及写生艺术培训基地建设。文化名家在与群众的互动交流中激发创作灵感,去除浮躁之气;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焕发创作热情,展示艺术才华。通过文化名家工作室建设,宁德一批文化名家与普通群众双向奔赴、双向滋养、双向赋能,为这座城市播撒了文化种子,为文化强市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走进蕉城区图书馆,宽敞明亮的空间,整齐排列的书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浓厚的学习氛围。“市民在这里可以畅游知识的海洋,从经典名著到科技文献,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兴趣读者的需求。无论是学生还是上班族,图书馆都是他们汲取智慧的宝库。”蕉城区图书馆管理员小蔡对记者说。
为了让群众可以随时随地享受文化服务,蕉城区积极探索群众文化阵地建设的新思路、新形式,以满足全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重点,将地方文化与科技相结合,通过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同时还将文化阵地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相融合,形成了文化旅游、文化教育等新业态,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乡村到城区,如今的蕉城,公共文化阵地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社区、乡村和城市的各个角落,已然成为群众学习的“文化客厅”。
重创新
让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宣讲好,如何更好满足群众需求,让群众听得清、听得进、听得懂?
近年来,蕉城区以阐时代强音、说朴素语言、讲百姓故事、受群众喜爱、聚蕉城力量为工作主旨,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会精神吹畲乡,畲山一日一样装,全国人民齐欢喜,幸福歌言颂党恩。”近日,在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身着畲族服饰的蕉城区“畲歌畲语”理论宣讲轻骑兵队伍以极具畲族风情特色的歌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群众身边的事例,向村民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歌声婉转动听,吸引不少村民驻足聆听。
“畲歌畲语”宣讲员告诉记者,为了把党的声音唱进千家万户,小分队成员通过改编畲族歌谣为畲族群众搭建起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新途径,让理论宣讲更有新意,更受欢迎。
“面对面地讲就是不一样,宣讲员讲的开发创业、增收致富等各方面的政策,我一听就懂,不清楚的可以当场交流解决,这样的宣传我非常欢迎!”正在一旁听宣讲的村民兰胜利高兴地说。
以朴实“乡音”阐释时代“强音”。蕉城区理论宣讲轻骑兵宣讲形式也多种多样。记者采访了解到,蕉城区教育局的“立德树人”宣讲团,围绕“我身边的小康”主题,将党的理论、政策编成快板、三句半、小品等文艺表演形式;“乡村振兴”宣讲团以“送科技下乡”为契机,借助动漫、视频等进行科普宣讲,培养农民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通俗化、本土化、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沾着泥土味、透着芬芳香”,是蕉城区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的一大特色。“理论宣讲只有接地气,才能冒热气有人气。”蕉城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通过融合党的创新理论与本土文化,让内容变得更鲜活,扩大了理论宣讲在最基层、最末端的“朋友圈”和“粉丝”数。
理论宣讲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蕉城区坚持守正创新,持续创新打造“1+1+N”理论宣讲机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发挥“蕉城红”“海上蓝”“白衣天使”等21支宣讲队伍作用,推动党的理论宣讲持续走广、走高、走深,全力建设新时代理论宣讲高地,不断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激励人心。2023年,全区开展宣传宣讲活动490多场次,受众50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