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史话 上一版 下一版  

福州与漆的不解之缘

2017年9月,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漆线雕作品《神武大元帅》被当作国礼赠送

南宋剔犀如意云纹三层葵形盒 (福州市博物馆藏)

时隔三年,曾经火遍全网的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近日又更新视频了。她发布的新作《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为主题,生动展现了中国漆器的独特工艺和传统美学。

中国是漆艺的故乡,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作漆器。而福州素有“中国漆都”的美誉,漆器制作的历史很悠久。在福州,除了闻名遐迩的脱胎漆器,福州雕漆也曾久负盛名。福州雕漆又称福州剔犀,被誉为“福犀”,在宋代已名扬全国。今天的《史话》就来看看福州与“漆”的不解之缘。

7000多年前的古人就会制漆器

漆树古名为“桼”,就是象形树木流出液体的样子,又有别称“柒树”,“柒”字也由切割树木流淌乳汁的样子象形而来。

漆树是亚洲东部常见的一种乔木,当树皮被割伤时,就会分泌漆液来愈合伤口。

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期,我国先民割开漆树树皮,采集流淌下来的乳液加工成涂料,便有了光泽明亮、防水防腐的大漆,又名中国漆。“百里千刀一斤漆”,天然大漆采割十分不易,一棵漆树一生才能分泌10公斤生漆。

漆器一般是以竹木皮麻为胎,外涂漆色,是古代器具中的骄子,髹(xiū)饰的器物多是食具、酒具、祭器、日用品、陈设品、家具、兵器和门楼等。

漆器制作流程十分复杂,制胎、裱布、刮灰、吃漆、髹漆、装饰纹理、推磨抛光等。其中打磨和阴干贯穿于漆器制作的所有步骤,十分考验制作人的耐心。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用漆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也是出土漆器最多的国家。

早在新石器时代前期,就已经有了较高水准的漆器,如1978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中,出土了一件朱红色漆的木碗(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这也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漆器。由此考证,利用生漆作为涂料使用在我国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

商周时期,漆被广泛运用并开始种植漆林,《周礼·地官司徒·载师》中记载“唯其漆林之征,二十有五”,《史记·货殖列传》中载“陈夏千亩漆”。

漆器为何以红、黑二色为主

漆器的颜色一直以红、黑二色为主,这与漆色的制作技术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

刚收集的乳白色漆液称作生漆,生漆的主要成分是漆酚,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稍沾皮肤就会导致红肿疼痛,尚不可用于制作漆器。

生漆凝固后变为棕红,久放又会氧化变黑,“漆黑”一词就来源于此。再添入古代最常见的颜料——朱砂,就成了红漆。因此,历史上的漆器,大多以黑、红两色为主。

熟漆再入加桐油等物调和,就可用于涂制。漆是一种优良的防腐、防锈的涂料,有不易氧化、耐酸、耐醇和耐高温的性能。

福州的脱胎漆器能“气死猫”

福州素有“中国漆都”的美誉。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工艺美术三宝”,享誉国内外。

福州脱胎漆器究竟有多精美?首先要从一件“气死猫”的作品说起。

“气死猫”最早是一件脱胎金鱼缸漆器。1963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郑益坤做了一个金鱼盘,放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著名美学评论家王朝闻看了之后评论道:“气死猫!”

鱼儿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猫儿看得见,吃不着,气得要抓狂了,“气死猫”简单三个字便勾勒出福州脱胎漆器工艺的精美之处。

宋代时福州漆艺已成规模

福建并不是漆树主产区,但福州漆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宋代时,福州漆艺就已成规模。

据宋淳熙《三山志》记载,宋景祐三年(1036年),当地官府在福州设作院,汇集许多民间工匠从事各类工艺制作。熙宁元年至熙宁十年(1068年—1077年),扩充为都作院,内设十一作,其中就有漆作这一类工艺。

1975年10月,福州北郊的浮仓山福州七中操场出土了一座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墓葬,墓主人是南宋皇室贵族黄昇,黄昇的父亲是福州人黄朴,南宋绍定二年状元,时任统管福建海外商贸的市舶司大员。

出土文物中有一批保存基本完好的丝织品,同时出土的还有几件珍贵的宋代漆器:素髹黑漆夹纻胎菱花式三层奁、卷云纹银粉雕漆粉盒、髹漆木镜架、黑漆刻花木尺。这些漆器以女性梳妆用品为主,刀工犀利,纹样流畅,表明当时雕漆工艺已经广泛运用于上层社会的各类日常生活用品之中。

1986年8月,福州茶园山发现一座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的墓葬,出土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宋代漆器。其中,剔犀葵瓣形三层漆奁、剔红八角形三层漆奁、剔红圆形漆盒,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均为国家一级文物。

“福犀”曾经有多牛,你知道吗

剔犀是雕漆的一种,而雕漆则是古代漆艺制作的重要技艺之一。自宋代以来,“福犀”成为福州漆器的名牌标志。

宋代的雕漆技艺不断得以提升演化,不仅用木胎,还增加了金胎、银胎。胎底反复多层上漆,有十多层甚至达百层,在一定厚度的半干漆层上,再以刻刀雕镂出花鸟、山水、亭台、楼阁及人物等图案,使器物表面雕饰的图形花纹,层层叠叠,富于立体感。

当时的漆料色彩,不仅有朱、黑、黄单色的“剔红”“剔黑”“剔黄”,还有不同漆色分层涂刷,再施以雕刻,形成刀口断面色彩相间区隔,酷似犀牛身上皮纹外观,故称为“剔犀”。

除字面含义外,“福犀”也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福”即福州,同时也代表了幸福、福运。“犀”取自犀牛,犀牛自古以来便是祥瑞的化身。因此,“福犀”也寓意着美好。

在中国漆艺史的陈述中,“福犀”这个名词,就是专门指宋至明清时期,以福州雕漆剔犀技法所制作的漆器。

南宋时期福州制作的“福犀”漆器,工艺水平居全国前列,声名由宋延及明清。

“福犀”漆器对于工匠刀工很讲究,下刀时手要稳,雕刻的纹路需平滑。一旦手法不够娴熟,雕刻出现了纰漏,整件漆器可能都需要重做,很难进行补救。因此,制作剔犀的工匠,往往需要大量制作经验的积累。

明清时期是福州漆艺又一个发展高峰,福犀在工艺品中颇具盛名。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游八闽之为雕漆,数百年于兹矣。四方之购此者,亦百千万亿其人矣……工师为谁?魏姓,字兰如;王姓,字孟明。闽省雕漆之佳,当推二人第一。”说明明清福州雕漆工艺已炉火纯青,并诞生了一批漆器制作名匠。这一时期受皇室贵族审美的影响,福犀漆器器型较大,胎体由木胎转为使用瓷胎,纹饰也更加华丽复杂。

清末时期,出现了“漆冻脱模”工艺,急剧下降了漆器的制作成本,传统的剔犀漆器的市场被抢占,加之福州脱胎漆器崛起,福犀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近代脱胎漆器 发源于福州

清乾隆年间,福州漆艺人沈绍安恢复并发展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脱胎髹饰工艺,福州成为中国近代脱胎漆器的发源地。

脱胎漆器的制作非常不易,生产周期较长,短的20天,最长的要100多天才能成品。

每上一道灰,每上一道漆,都得有干固间歇的时间。一开始的麻布、瓦灰、漆泥等材料要历经几十道甚至上百道的工序,最终才能变成光亮如镜、轻盈又有质感的精美作品。

其中,漆性的掌握更是受天气温度、湿度影响很大,稍有不慎就做不出完美的成品。

而福州是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气温适度、雨量适合、空气湿润,上漆间歇干固的时间较其他地方更易掌握,可以说是制作脱胎漆器的天选之地。

福州脱胎漆器

走出国门

自1898年以来,福州脱胎漆器曾多次参加巴拿马、芝加哥、巴黎等国际博览会,并荣获特等金牌奖、头等金牌奖和最优奖等多种荣誉。

从此,福州脱胎漆器开始大宗出口远销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声闻海内外。

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入选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世人惊叹它的精美,“珍贵的黑宝石”“东方难得的珍品”“人间国宝”等词句,都是对福州脱胎漆器的溢美之词。

除了脱胎漆器,“福犀”漆器也正在重放光彩。2022年,福犀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古至今,福州与“漆”便有着不解之缘。在福州民间,各类仪式都流行着使用漆器的习俗。比如,婴儿出生时,会使用朱漆髹涂的高脚盆作为接生盆,并在其表面绘制牡丹、莲花等纹样,这是对新生儿平安、健康的祝福;结婚时,福州人会选用表面描绘鸳鸯戏水、麒麟送子等图案的漆制器具作为嫁妆或聘礼,如漆柜、漆桌、漆奁等,这些漆器具有举案齐眉、百年好合的寓意。

漆器是福州人表达美好愿景的媒介,是福州人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形象缩影,也是福州工艺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

(综合福建日报、新福建、福建画报、北京青年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博物)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