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11月15日,由海峡两岸影视人才交流与影视文化研究中心和泉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共同举办的“携手向未来:两岸非遗短视频创作营(2024)”正式启动。此次创作营吸引了来自台湾世新大学、台湾玄奘大学和华侨大学等高校的50多位两岸青年参与,深入了解并参与非遗创作与传播,增进文化认同。
成立“食在泉州”小组 聚焦非遗美食
此次创作营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富有闽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诸如南音、木偶戏、花灯、泉州美食等,向公众传递非遗的独特魅力。
活动中,由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和台湾青年组成的“食在泉州”主题创作小组,聚焦泉州非遗美食,共同探索非遗美食短视频创作,展现泉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线糊、水丸和石花膏的独特魅力。
该小组精心挑选了三家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店——水门国仔面线糊、车桥头文阿水丸和秉正堂,同时对接非遗传承人谢锡国、林霖和丁端旭,深入挖掘这些传统美食背后的故事与制作工艺。
16日下午,小组成员对三家店铺进行了细致的踩点工作,为接下来的短视频创作收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同时,还进行现场直播拍摄,向广大观众实时展示了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和独特风味。当晚,大家进行了紧张的脚本策划工作,围绕“食在泉州”主题,结合踩点经历,精心设计短视频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力求通过镜头捕捉非遗美食的精髓,展现其独特魅力。
17日,正式进入拍摄阶段。在三家非遗传承店的实地环境中,他们运用专业的拍摄设备和技巧,记录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技艺和美食的制作过程。同时,采访非遗传承人,深入了解这些传统美食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为短视频创作增添更多人文色彩和情感深度。
两岸青年共同创作 展示非遗内涵
对于来自台湾的青年李明轩来说,在泉州一起深入探索并拍摄非遗美食是一次难忘的体验。“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品尝了泉州的水丸、面线糊和石花膏,每一种美食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风味。”李明轩说道。此次拍摄不仅让他对泉州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了解,也让他感受到了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他期待有更多机会参与活动中,继续用镜头记录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记者获悉,11月16日至20日,活动进入现场创作阶段。50多位两岸青年共分为八个小组,深入泉州各大非遗传承地进行共同创作,围绕活动主题,捕捉非遗的多样性与独特魅力。通过镜头,参与者将呈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交融,展示非遗项目的丰富内涵和视觉冲击力。
而为帮助青年参与者提升创作能力,活动特别邀请了资深业界专家进行短视频创作培训。培训内容涵盖非遗传播、短视频创作技巧、微短剧与微纪录片拍摄等领域,提升参与者的实战能力,帮助快速掌握短视频创作的核心技能。
“‘两岸非遗短视频创作营’不仅是一次文化与创意的碰撞,更是两岸青年文化创新实践的重要交流平台,通过共同创作与探讨,两岸青年不仅有机会展示个人创意,也为非遗的传播和创新探索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契机。”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