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秋冬抗过敏 用药有讲究

抗组胺药物能有效缓解皮肤瘙痒及鼻塞、流涕等过敏症状,同时还要注意其不良反应,需合理使用

进入秋冬季,不少人会感到皮肤干燥、瘙痒,还有人身上会出现红斑、风团,以及鼻塞、流鼻涕、眼睛痒、打喷嚏等,这是季节性过敏的表现。抗组胺类药物是最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效果明显,同时不良反应也不少。那么,要如何正确使用呢?一起来了解。

抗组胺类药物是抗过敏药物主力军

目前认为,过敏反应的各种症状是由过敏递质引起的,如组胺、嗜酸性粒细胞、白三烯等,特别是组胺,作为过敏反应中的一种重要化学递质,它通过激动H_1-、H_2-、H_3-组胺受体产生作用,诱发机体过敏反应。所以,抗组胺类药物可是咱们抗过敏药物中的主力军哟!

抗组胺药物(本文特指H_1-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地阻断H_1-受体,降低血管通透性和血浆蛋白渗出,从而有效缓解组胺诱发的皮肤瘙痒、红斑、风团以及鼻痒、流涕、喷嚏、眼痒、结膜充血等症状。

最常见的抗组胺药物被制为口服的药片、胶囊、口服液,另外还有眼药水、鼻喷剂、干混悬剂等剂型。临床上,常常根据镇静、嗜睡等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及药物上市时间先后把H_1-受体拮抗剂分为第一代(如氯苯那敏、赛庚啶、苯海拉明)、第二代(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

不良反应要关注 相互作用应重视

第一代抗组胺药的主要不良反应是嗜睡,需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朋友们,如驾驶员、高空作业或操作精密仪器的工作人员,或是易摔倒的老年人都应该谨慎使用。另外,部分第一代抗组胺药还可能升高眼压,导致视物模糊,或出现口干、便秘、排尿困难等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组胺药的镇静作用略有差别,西替利嗪较氯雷他定和非索非那定稍明显。

此外,大多数抗组胺药依赖肝脏中的酶代谢成活性产物而起作用。当肝酶受抑制时,代谢与清除减慢,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因此,抗组胺药在与其他已知能抑制肝脏代谢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红霉素、克拉霉素等)、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等)合用时应谨慎,必要时及时咨询医师或药师。

对于急性过敏者,可遵医嘱短期使用抗组胺药物。而对于慢性过敏性疾病的治疗,通常用药原则是初始用量要足,连续服用。当症状消失并维持用药4~6个月后,可缓慢减药。

特殊人群需注意

老人孩子首选“二代”

儿童患者推荐首选二代抗组胺药中适合儿童的剂型,如口服液、滴剂、干混悬剂等。对于大于6个月的宝宝,使用西替利嗪及氯雷他定是安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需充分评估风险后才可以给宝宝们使用。

准妈妈们在权衡风险后可选用氯雷他定、氯苯那敏、西替利嗪(前三个月不推荐);氮卓斯汀、地氯雷他定等则不建议在孕期使用。哺乳期妇女,可以酌情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氯苯那敏。

老年患者的各种脏器功能减退,多合并有前列腺肥大、青光眼、冠心病、高血压等各类疾病,对于抗组胺药物的选择,原则上应优先选用无抗胆碱作用或抗胆碱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

除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外,抗组胺药物大多都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所以严重肝功能不全时禁用,明显肾功能不全应咨询医师或药师后调整剂量。

防大于治,若已知明确的过敏原,应尽可能避免接触,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改善体质,提高免疫能力。一旦出现了较严重的过敏表现,要及时就医。

(本文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静文撰稿)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