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政经事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古时寒冬防冻墨 全靠这方“神器”

海都记者带您探秘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藏国家三级文物清孔雀绿釉暖砚

清孔雀绿釉暖砚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小雪到,天渐寒,“笔锋晓冻,墨池夜结”,你是不是好奇古代寒冬时节,文人墨客、朝堂府衙工作人员如何不影响笔墨书写?原来,他们有化墨“神器”。21日上午,海都记者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探秘国家三级文物清孔雀绿釉暖砚,了解化墨“神器”趣事。

罕见清孔雀绿釉暖砚现真容

由于清孔雀绿釉暖砚非日常展品,记者填写了拍摄申请后,海交馆工作人员将这件精美器物从库房“请”到了展厅。见到真品的那一刻,记者被这方雅物所惊艳。这方官绿瓷砚颜色鲜活夺目却又不失历史的沉淀,造型不算复杂,却雍容典雅,似文似图的花纹符号意境十足。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颖艳告诉记者,这是一方传世官砚,通高3cm,口径10.5cm,器形完整度高,属于罕见稀有的绿釉品类,年代为清早期。

陈颖艳介绍,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有唐、明、清等多个朝代的精美砚台文物20多件,但暖砚较少,如此精美的孔雀绿釉仅此一件。

暖砚真正流行在明清

暖砚,顾名思义,自然就是为冬日化墨而来。陈颖艳说,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化冰开墨的暖砚“神器”,用炭火烧烤温热,以暖砚开墨。唐人张说在《张燕公集》中的《暖砚铭》言:“笔锋晓冻,墨池夜结,香炭潜燃,推寒致热。”但当时这可是稀罕物,宫廷里才有这种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暖砚真正流行在明清,清代最甚,据说这跟雍正皇帝的勤政有关,他一生批阅过的奏折有30余万件,留下批注1000多万字之多。就这工作量,冬天一到,北方冰天雪地,没有暖砚可还得了。

天子都这么忙,底下的人还能让你闲着?于是暖砚池便流行开来,它除了是冬季日里朝堂府衙里文字工作者的防偷懒神器,还是喜欢舞文戏墨的文人雅士冬日用墨的必备品。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