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谈天说地 上一版 下一版  
下一篇

传统融新技 漆彩焕生机

福州脱胎漆器以原有工艺结合3D建模技术,可有效缩短制作周期,且形状精准

栩栩如生的漆艺品(局部)

朱冰倾心漆艺数十年

各种精美的漆艺品

朱冰的徒弟正在制作漆艺品

N海都记者

吴诗榕/文 马俊杰/图

日前,火爆全网的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携新作回归,新视频中,她的镜头聚焦于“漆器”,一幅雕漆隐花作品“紫气东来”一时在社交网络平台激起千层浪。

说起漆器,不得不提福州的脱胎漆器,它不仅是福州工艺三宝之一,更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齐名,被誉为中国工艺三宝。而今,福州的脱胎漆器,在传承与创新中悄然蜕变,24日,记者走进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朱冰的工作室,探寻“髹饰之光”的秘密。

3D打印胎坯

工期节约3个月

福州脱胎漆器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由髹漆大师沈绍安所创,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一个脱胎漆器工艺品制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朱冰介绍,脱胎漆器的诞生是从塑形开始的。首先以泥土、石膏等材料塑造出胎坯的雏形。随后,用大漆和麻布逐层裱褙加固,干燥后从粗灰至细灰逐层刮平并打磨,直至器型坚固光滑。接着,敲碎或脱下原始胎坯完成脱胎处理,留下由大漆和麻布构成的漆布器形。

“脱胎漆器的制作过程是一个精细而复杂的活儿。”朱冰说,“这一过程耗时费力,且对技艺要求也比较高。完成‘脱胎’还没完,接下来还有‘重头戏’——上漆。接着,根据需要添加描绘、堆漆等装饰工艺,最后再通过抛光达到平、光、亮的效果,从而制作出质地坚固、造型独特且装饰精细的脱胎漆器。”

朱冰拿着一个花瓣型的脱胎漆器盘说,传统工艺需要至少9个月的时间来制作模具和完成后续的漆艺工序,而如今,在原有的工艺基础上,借助3D打印技术,匠人们可以迅速扫描、设计并打印出模具,在3D打印出的模具上进行表布、刮灰等工艺,最终脱去泡沫胎体。

“原有工艺结合3D建模技术,这有效缩短了制作周期,大约可以节约3个月时间。”朱冰指着一个由3D打印技术打出的塑料狮子模型表示,3D打印的模具,不仅形状精准,而且材质坚固耐用,比传统的石膏模具更加轻便和稳定。

“00后”年轻人

加入漆艺创作队伍

近年来,漆器这一传统工艺品不再遥不可及,它们正逐步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在朱冰的工作台上,一件立体“福”字作品尤为引人注目。朱冰介绍,这是通过漆元素创新设计的文创产品,相较于传统的平面作品,立体呈现的形式会更加有视觉冲击。

除了立体“福”字,漆的衍生产品种类繁多,涵盖茶盏、葫芦、漆画、漆扇、漆珠等。

另一侧的操作台前,周庆源一手拿着蛋壳,一手拿着刻刀,正在进行漆画的制作。“这是我们工作室漆艺队伍里的‘老幺’,今年还不到20岁,学习漆艺已经有一年多了。”

从中专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毕业后,周庆源就来到了朱冰的工作室学习。回忆起刚来工作室那会,周庆源说,刚来都要先学刷漆,刷漆只是漆艺学习的第一步,如何把漆刷匀是学习漆艺的一大难题,有时一坐就是一个下午。“把漆刷匀这第一步,就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接下来,还需要学习镶嵌、敲蛋壳、贴螺钿等复杂工艺。”

周庆源深知,漆艺需在日复一日练习中逐渐掌握,在学校里学习的基本框架理论对于真正的漆艺实践来说,只是冰山一角,而传承和创新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漆’文化在不断焕发新生机,而漆艺队伍正需要像我们这样的新活力注入其中。”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