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绒子,像葡萄串一样,很蓬松”“98鹅吊绒,一等品”……冬季来临,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但一部分“假羽绒制品”却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记者在线上部分直播间里看到,商家把所谓的羽绒被吹得天花乱坠,不仅保暖效果出类拔萃,各种检测报告齐全,价格也是低廉。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请看记者的调查。
直播间套路
样品是“好绒”但发货是“丝”
“2888元不要,888元也不要!”“贴身去睡,真的像睡在云朵里一样的感觉,摸起来像摸婴儿的肌肤一样。”……直播间内,那些促销价仅几百元的羽绒被,在主播们激情四溢的叫卖声中,被赋予了诸多诱人特性。为证明所言真实可靠,主播们还拿出检测报告和相关材料进行强调。
然而,当记者按照网络平台上的地址,来到江苏南通市,见到了这些直播间的工作人员后,被这些网络电商工作人员告知,直播间的样品是真的,“没一个差的”,但消费者最终收到的羽绒被与直播间所展示的压根不是同一种,存在严重的“货不对板”情况。
直播间工作人员表示:“直播间展示的是好绒,然后真正发的是那种差的。”“你要听实话就是丝,跟绒没关系,就没有绒。”
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采用“丝”来填充到被子里以替代“绒”,如此一来,成品从外观上几乎难以辨别差异,手感也极为相近,这便是他们得以控制成本的核心手段。
调查
用“飞丝”冒充成公开秘密
大量假羽绒被进酒店民宿
直播间工作人员向记者爆料,这些羽绒被虽附带形形色色的吊牌与标签,但上面诸如“一等品”“90%白鹅绒”“蓬松度 1000+”“信誉保证标志”“臻选5A等级羽绒”等宣传语,全是子虚乌有,纯粹是欺骗消费者的虚假标识。这些标识又是怎么来的呢?
直播间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标随便说的,做标的人就在屋里,我让他做啥标就做啥标。”甚至检验检测报告、羽绒充气标,也是电商们成批采购来的,一套成本仅1元、2元,“牌牌1元钱、2元钱”。
那么,这些伪劣产品究竟是谁生产的,幕后制造假货的,又会是谁呢?
依照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记者辗转来到位于南通市的南海路,这家名为盟庭家居的公司里,工作人员却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生产的所谓“羽绒被”,实则是采用非羽绒材料填充的被子。
盟庭家居工作人员说道:“我们跟你说直白一点,这就叫假羽绒被,我们现在有充丝的,它也当羽绒卖,就卖假货。”
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羽绒被品质优劣与否,关键评判指标在于绒子含量与蓬松度。依据国家标准(GB/T 17685-2016)之规定,当产品标称的“绒子含量”大于或等于 50%时,方可被定义为“羽绒”。而且行业标准(QB/T 1193-2023)明确指出,唯有以同一规格的羽绒作为唯一填充物的被类产品,才有资格被称为羽绒被。
然而,这里的工作人员为营造出羽绒被的使用体验效果,竟采用“飞丝”来鱼目混珠,冒充“羽绒”。所谓“飞丝”,是指在羽绒加工过程中,从羽毛上脱落下来的单根短丝。
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同样一款外观的羽绒被,充“90绒”,成本需要800元,充“高丝”,成本只要400元。对此,盟庭家居工作人员表示:“你摸着的话,基本上都是一样的,摸不出来的。”
记者又走访了南通的家纺市场,发现将“飞丝”添加到羽绒制品里,甚至用“飞丝”代替羽绒,已是“公开的秘密”。商家透露这些不达标的假羽绒被除了被消费者买回家中,也会流向酒店、民宿等场所。
此后,记者来到江西省九江市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这里聚集了百余家羽绒服装配套企业。记者惊讶地发现,这里儿童羽绒服的价格非常便宜,质量更是令人担忧。
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里的这些羽绒服装企业,不仅使用“飞丝”作为填充物,还有所谓的“吊包绒”“手感绒”。与合格的“绒子”相比,不达标的填充物显然在保暖性能上大打折扣。
商家告诉记者,他们这里用的检测报告、吊牌、水洗标、羽绒充气标等都是在辅料店买的“通版”,谁都可以用。一款填充物为“飞丝”的所谓“羽绒服”成本价不到40元,两个月内销售量高达6万多件。
内幕
“棉、丝、绒”混合填充物每斤只要7元
记者在江西九江红星羽绒电商创业园里找到了一家名为河北羽兴羽绒公司的企业,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生产的假羽绒服填充物“飞丝”的种类多,价格相差也大,单价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另外一家名为流行羽羽绒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成本来调配各种填充物的比例。不管成本被压缩到何等低的程度,他们都能够提供与之匹配的“飞丝”。
记者还发现了更加惊人的内幕,江西越之翎羽绒有限公司为了最大程度地控制成本,全然不顾产品质量与消费者健康,竟然采用将棉、丝和绒相互混合的方式,只为增加羽绒制品填充物的蓬松度,从而在外观上迷惑消费者,而这种填充物的成本每斤只要7元。
记者目睹了工人们生产这种售价仅7元一斤的填充物。现场的工人们都头戴专业面具,据他们强调,这是由于生产过程中粉尘过多,必须防止粉尘吸入体内。
从原料生产端以次充好,到线上线下销售端知假售假,这些假冒伪劣的羽绒制品,就这样被公然销售。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切实加大市场的监管力度,对这类商家予以打击整治。
针对多家羽绒服生产企业“以丝代绒”问题,江苏南通、江西九江市场监管局25日发布通报:已对相关违法企业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措施。
观点
“老婆饼”里没老婆
羽绒服不能没羽绒
羽绒制品造假手段可谓五花八门,除了使用“飞丝”冒充羽绒外,常见的造假手段还包括用“粉碎毛”“吊包绒”“手感绒”等,甚至存在掺狗毛、猪毛等恶劣行为。假羽绒带不来真温暖。与合格的“绒子”相比,不达标的填充物在保暖性能上会大打折扣。
这些假羽绒服,不仅欺诈消费者,甚至连健康安全都不能保证。显然,不能让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了。羽绒“消失”,监管不能缺位。相关部门应当迅速搜集线索,部署市场整治行动,查处不法商家。此外,相关部门应当顺藤摸瓜、覆盖产销渠道,全方位打击造假产业链条,为百姓温暖护航。“老婆饼”里没老婆,但羽绒服里不能没羽绒。
网络平台对此也要积极行动,比如配合相关部门、共享贩假线索,对不法人员形成合围。同时,平台更要有所反思:很多价格奇低、“一眼假”的羽绒服,何以就在平台内大行其道?可见,无论是信息审核还是日常巡查,平台都应当加大力度,不给假冒羽绒服提供生存空间。
只有从根本上重塑市场秩序、整顿行业生态,才能将这些劣质品彻底驱逐出市场,才能让消费者穿上保暖也保质的羽绒服。
消费者在购买羽绒制品时,也要擦亮眼睛,一是选择正规渠道和品牌,选择有信誉的商家及产品,二是要仔细查看标签和填充物成分,小心被“绒”字忽悠。一旦发现问题,则应积极投诉举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央视新闻、新京报、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