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焦点 上一版 下一版  

“小蜜蜂”能治小话痨?

“给学生戴扩音器”引争议,多位小学老师支招,应摸清根源对症下药

N北京青年报

近日,一位自称老师的网友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条“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视频里,一位学生因上课爱说话而被戴上老师的“小蜜蜂”扩音器,该视频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与争议。支持者认为这是一种幽默且有效的教育方法;反对者则认为此举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甚至侵犯隐私权。目前,这位网友删除了视频,并公开道歉。

“戴小蜜蜂”是否能维护课堂秩序?这种教育方法是否合适?是否存在隐患?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多位小学老师,她们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了对这一事件的理解,以及如何与课堂上的“话痨”学生相处的心得与技巧。

让学生戴“小蜜蜂” 并非长久之计

视频中的小男孩因为课堂上多次说话被戴上扩音“小蜜蜂”,于是不得不控制自己的表达欲。短期内,教师的做法似乎有效地控制了学生的“话痨”行为,课堂秩序得到了恢复,但这个方法可能并不是长久之计。

北京海淀区六一小学教师王丹认为,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个方法的初衷是维护课堂秩序。根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2020》第七条,学生扰乱课堂秩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确有必要的可以实施教育惩戒。但问题在于,这一方法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正在经历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阶段,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采用‘新奇’方式可能暂时有效,但想长期、持续、有效地约束,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同时,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情感因素并未被充分考虑。”

另外,王丹还指出,“戴小蜜蜂”其实是对“话痨”行为的“过度关注”,甚至可能会引起一些学生对这一行为的模仿。被关注的学生可能因为大家过度关注自己而愈演愈烈,也可能因为受到过度关注而产生心理压力,后期可能出现失控。

擅自分享视频 容易带来隐患

北京大兴区兴华中学小学部教师徐爽则提出了关于自尊心和心理影响的考量。她认为,虽然戴上扩音器可能具有威慑力,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自己言语的影响,但这一方法的副作用不容忽视。

徐爽表示,小学生正处在自尊心开始逐渐发展且较为敏感的阶段,这种“公开惩罚”的做法可能会让他们觉得难为情、尴尬,甚至感觉自己被当成了“反面典型”,进而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课堂表现。特别是当整个班级都看到这个过程时,可能会形成对“话痨”学生的负面标签,不利于班级整体和谐氛围的营造以及同学之间良好关系的维护。

在徐爽看来,小学生爱在课堂上说话、插话的行为,背后往往有多种因素,可能是单纯的表达欲望,也可能是因缺乏关注而寻求他人回应。徐爽补充道,“戴小蜜蜂”的方法虽然对课堂秩序的即时恢复有效,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根源。单纯依靠外部控制,而不去分析和理解孩子的需求,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

视频事件的一个核心争议点在于,这种做法是否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和肖像权。大兴区青云店镇第二中心小学教师王翠翠认为,视频中的老师可能觉得“戴小蜜蜂”这种做法有趣又有效,所以拍摄视频与公众分享,但却涉及孩子的隐私权和肖像权问题。未经家长和学生的同意,公开分享孩子的行为,尤其是在网络平台上曝光,容易引起家长的不满和孩子的不安,甚至可能对学生及家长造成伤害。

包容理解 引导学生纠正行为

教育管理并非简单的惩罚和控制,更需要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理解。徐爽老师表示,自己会找机会单独和爱说话的学生聊一聊,问问他们总在课堂上说话的原因,清楚根源才能有的放矢。“一旦发现原本爱说话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进步,哪怕只是一小段时间能管住自己认真听讲,我一定抓住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表扬他,通过正面强化,激励他们继续保持好的表现。”

王丹老师则强调了“疏”和“导”的方法。所谓“疏”,就是关注学生“话痨”行为背后的原因。了解学生“话痨”到底是因为生理原因,还是心理上想要寻求关注;是个人行为还是从众的模仿;是课堂规则制定落实不到位,还是对学生行为的奖惩方式不及时。“导”就是了解原因后对症下药,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很多孩子喜欢讲话,可能是因为他们有较强的表达欲,教师可以通过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班级职务,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

“教育现场是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孩子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不是一时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更需要一个包容的环境和一份理解的空间。”王丹说。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