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随着气温逐渐走低,南方迎来了候鸟迁徙的小高峰,勺嘴鹬、黑脸琵鹭、黑嘴鸥等珍稀鸟类不远万里来到福建过冬,也吸引着不少观鸟爱好者追鸟。
现代观鸟是指对自然状态下的野生鸟类进行观察和识别的活动。与这种以保护野生鸟类为主要目的的现代观鸟不同,中国古人的观鸟活动走的是一条独特的“浪漫之旅”。
商朝时以鸟命名官员
《史记》载:简狄吞下玄鸟蛋,生下商朝始祖契,即“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由此可知,商朝是由以燕子为图腾的母系氏族部落发展而来。
《左传》载,与商朝并存的东夷族(分布于今山东地区),出现了庞大的鸟图腾部落。首领少昊氏以“五种凤鸟”“五种猛禽”“五种野鸡”“九种候鸟”分别命名掌管历法、军事、手工业及农业的官员——“以鸟名官”,寓意官员应如鸟类般勤劳、矫健。清代文官补服图案也有鸟的元素,按级别分为9种: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音xián),六品鹭鸶,七品溪勅(音xīchì),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中国古人观鸟,细致又科学,这在我国古代的诗歌和画作中体现得最明显。我国最早的古诗集《诗经》就有很多描写鸟的诗句。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另外还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等。从那时起,古人就把大自然中莺歌燕舞的美好意境融入清丽的诗歌中。
唐代是咏鸟诗的巅峰
《诗经》之后,还有众多以鸟抒情、以鸟喻理的名篇,比如汉代贾谊的《鸟鸟赋》、司马相如的《凤求凰》等。当然,有时“飞鸟”也用来比喻人生境界,如陶渊明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在尘世中,谁又不向往飞鸟一般自由自在呢。
鸟的妙用如此之多,难怪古人如此爱鸟。唐代是咏鸟诗的巅峰,据有关学者研究统计,有记录的唐诗中与鸟有关的作品占近1/10,涉及鸟类有70多种。如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张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都是脍炙人口的咏鸟诗。诗人把不同鸟的特征、形态为己所用,表达丰富、多样的情感。
宋徽宗名画
首次记录了鸟类杂交
鸟是自由自在的存在,想时时观看是不可能的,所以古人想出了可以长久观鸟的办法——花鸟画。
北宋皇帝宋徽宗绘制的《芙蓉锦鸡图》,精准绘制出一种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杂交个体,这是人类最早记录的鸟类杂交现象。
种间杂交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交配繁殖后代的现象。在鸟类中,杂交是比较常见的。
中国科学家从《芙蓉锦鸡图》中,找到了距今约900年鸟类杂交的最早记录,证实了该画中的锦鸡是一个杂交个体,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国际鸟类学期刊《鹮》上。
《芙蓉锦鸡图》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的御题画,其创作年代指向宣和年间(1119—1125年)。该画色彩艳丽,绘有芙蓉及菊花,芙蓉枝上立有一只锦鸡,正扭首顾望花丛上的双蝶。这只锦鸡兼具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的部分特征。
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彭旻晟说:“北宋都城汴梁当时已有皇家动物园,圈养各种珍禽异兽。因此我们推测画家临摹的这只锦鸡可能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人们捕获的野外杂交个体;一种是已经圈养在动物园的红腹锦鸡和白腹锦鸡杂交产生的后代。”
“该画说明早在大约900年前,中国古代画家就已经在忠实地记录鸟类杂交了。”彭旻晟说。
苏东坡见到的五色雀
到底是什么鸟?
苏东坡是一位实打实的观鸟爱好者,若少了鸟的意象,他的诗词便会少了灵气,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鸟的轻灵、鸟的倔强,正是东坡心境的真实写照。
谪居海南期间,东坡还是忘不了观鸟的爱好。哪怕马上就要启程北归,他在澄迈的海边还要“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当时东坡登阁远眺,眼见白鹭群飞,蔚为壮观,不觉沉浸其中,“贪看”一词生动写出了东坡沉迷观鸟的状态。
除了白鹭,在海南,东坡心心念念的还有一种鸟,名为五色雀。
有一天,苏东坡去儋州当地朋友家,看到五色雀在庭院上空来回飞翔。色雀被民间认为是一种吉祥的鸟类,有贵人来了它们就会出现,所以也有人称之为“贵人鸟”。
这一次又见五色雀,让东坡感到很神奇,于是他举杯默祝:“如果你们是为我而来,那就再聚集一次吧。”才过一会,飞走的五色雀果然又飞回来了,东坡很高兴,特地为其写下诗文。
东坡见到的五色雀,究竟是哪一种鸟,今天很难准确考证,有说可能是黑眉拟啄木鸟。史书中,这种鸟色彩极为鲜明艳丽,有小凤凰之称,喜欢群飞,以大红色的为头鸟。
康熙皇帝
喜欢观察鸟舌
清代康熙皇帝在《康熙几暇格物编》中,记录了他对鸟舌的观察:“凡鸟舌,皆附著下喙,有短如粒者,有及嘴之半者,有长与咮(音zhòu,意为鸟嘴)齐者。其短者声浊而促,稍长者声亦转长……”
康熙时期,名臣蒋廷锡绘制出中国《鸟谱》,以细腻的工笔画,精准绘制出300余种鸟类,可惜至今已失传。到乾隆时期,皇帝再令画师余省、张为邦绘制《仿蒋廷锡鸟谱》,二人遵从蒋氏画风,历时11年,终于完成全套图册,令人叹为观止。
爱鸟护鸟 福建怎么做?
古人受制于交通、信息等条件,什么时候能看到鸟,更多是“随缘”,所以他们将对鸟的喜爱倾注于笔墨间。但在交通发达、攻略完备的今天,来福建赴一场“候鸟”之约,不正是这个冬天里一件浪漫的事情吗?
福建省地跨中、南亚热带,森林覆盖率、植被生态质量、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第一。全球共有9条候鸟迁飞通道,而福建地处东亚-澳大利西亚和西太平洋2条候鸟迁徙通道。
据悉,福建已记录到野生鸟类592种,我国自然分布的鸟类超过40%的种类均可见到。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鸟类有152种,包括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中华凤头燕鸥、黑脸琵鹭、勺嘴鹬等明星鸟种。
近年来,福建颁布系列法规,对重要栖息地、候鸟、濒危物种的保护以及禁止破坏、干扰鸟类栖息行为等作出明确规定,公布了鸟类重要迁徙通道40处,在81个县(市、区)依法划定野生动物禁猎区、禁猎期,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全链条、全网络、全串并、全合成对破坏鸟类资源违法行为实施严厉打击。
目前,福建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58处,保护了全省约8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各类典型生态系统、植被类型,为鸟类生息繁衍提供良好环境。2023年,全省越冬水鸟同步监测共记录到水鸟90多种,数量26万多只,为历年最高。
□知多一点
AI成为 现代观鸟“高手”
传统观鸟高手,必须具备两项技能:一是大量记忆鸟类的分类特征,这需要漫长的学习积累。二是听音辨鸟。在枝叶密集的山林,大多数鸟类要靠鸟鸣来识别,因此职业观鸟者要记忆数百种鸟类的鸣声。
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目前北京、连云港等地已投入使用智能识别系统,自动追踪鸟类,依据图像判别其种类,准确率高达90%以上,AI成为现代“观鸟高手”。此外,使用相关手机应用程序,还能收集环境中的鸟鸣,经过大数据分析,准确识别出鸟类的名字。
(综合北京日报、海南日报、新福建、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