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A04版:花巷 上一版 下一版  

布里生花寻旧忆

泉州与山东滨州联办的蓝印花布主题展在泉州海交馆展出

植物染料种子

蓝印花布布偶十二生肖偶

蓝印花布布偶鹅(安溪县博物馆藏)

天女散花枕头、被褥

N海都记者 吴日锦 林良标 文/图 通讯员 陈颖艳

还记得旧时光里,家中床单被褥上的那抹蓝,那些美丽的印花吗?作为传承千年的蓝印花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记忆。蓝印花布中蕴藏着国人的万千情感、审美和智慧。近日,“布里生花:泉州、滨州蓝印花布联展”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展出,展览将持续至2月16日。

展出两地百余件馆藏精品

步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的展厅,仿佛走进了蓝色的花海。蓝印花的伞,蓝印花的衣服、鞋子,蓝印花的被褥、枕头,蓝印花的包……蓝底中各种各样的雪白花纹图案,犹如蓝色星空里点缀的星星。那种美是艺术,更是生活的美学。

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陈颖艳副馆长介绍,此次展出的百余(组)泉州、滨州两地蓝印花布精品,其中来自安溪县博物馆珍藏品40余件(组),来自滨州市博物馆馆藏精品超百件(组)。

据介绍,此次主题展览采用大空间叙事、情景化展览方式,展出明代至近现代蓝印花布藏品,通过两地蓝印花布传统印染织物,凸显了文化多样性。在展览中根据年代、纹饰、题材、色彩、技艺等特征,将展品进行分类对比展示,配以文字性的背景介绍和展品说明,充分阐述蓝印花布染织技艺的发展情况,让观众在展览中感受民间工艺的朴素之美。

泉州蓝印花布历史悠久

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陈颖艳告诉记者,蓝印花布是中国古代民间印染艺术中流传最广、影响深远的一种印染布料。根据史籍记载,蓝印花布制作技艺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明清之际已普遍流行于民间,因其最初以天然植物蓝草作为主要染料而得名。蓝印花布主要产地在山东、江苏、浙江、上海、湖南、湖北、河南、河北等,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山东滨州的蓝印花布制作技艺以博兴县北关村的耿延祯传承的蓝印花布制作技艺为典型,2009年9月,滨州市博兴县北关村蓝印花布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滨州蓝印花布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获得了铜奖。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的美誉,而泉州被誉为“海滨邹鲁”,此次的联合主题展也是孔孟之乡与海滨邹鲁的非遗碰撞。

在泉州,蓝印花布的历史也很悠久。“安溪的蓝印花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陈颖艳说,古时安溪妇女善于织布,产品质地优良,品种繁多。随着种棉、织布的兴起,乡镇中染布的作坊也应运而生,当时安溪农村大都设有染布房染制蓝印花布,产品远销台湾地区和南洋群岛。2009年5月,“安溪蓝印花布”入选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制作技艺)。

据悉,安溪古时的蓝印花布不仅局限于棉布,县志记载的还有:葛布(以葛藤编织,主要产于大坪乡)、蕉布(用芭蕉干所织)、艼布(用艼麻编织)、罗布(艼麻缕杂纬)、麻布(用青麻或黄麻所织)等。明清时期至民国,在安溪的蓝田乡、长卿镇、感德镇、桃舟乡、尚卿乡、湖头镇以及凤城镇、城厢镇等地,均有蓝印花布作坊,尤以号称“小泉州”的湖头镇为盛。

版权所有 ©2023 福建日报 fjdaily.com 闽ICP备15008128号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