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通讯员 曾世彬 新福建
2024年12月4日,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宣布,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也是我国第44个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该项目申报由全国各省(区、市)共同推动,福建省有关地市和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同参与了申报工作。至此,福建省共有1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也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遗名录(名册)的省份。
福建省目前有9个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漳州木版年画、灯彩(泉州花灯)、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灯会(南安英都拔拔灯)、元宵节(泉州闹元宵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龙舞(大田板灯龙)、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元宵节(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泉州花灯
泉州花灯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
明清时期,玻璃制造业发展,工匠们把玻璃抽成丝,泉州人叫这种玻璃丝为“料丝”。一些彩扎艺人把“料丝”用到花灯制作工艺中。
清朝末年,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承继家传刻纸工艺,并把这种精湛的刻纸技艺应用到料丝灯造型图案中,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使泉州花灯制作工艺和艺术含量有了重大飞跃。
泉州花灯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而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花灯。“泉州花灯”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闹元宵习俗
泉州闹元宵习俗由来已久,源于中原,兴于唐宋,其中心内容是闹花灯和民俗踩街。
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有新嫁女的人家给亲家送红、白莲花灯和“观音送子灯”,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走街串巷嬉戏“游灯”,点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叫作“出灯”。古时灯被抢也是“出灯”,被抢的人反倒兴高采烈。泉州闹元宵还有妆人、地方戏剧展演等文艺活动,文艺踩街古称“妆人”,“妆人”系从古代傩文化演变而来,是一种敬神的娱乐和狂欢活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泉州闹元宵习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英都拔拔灯
英都镇位于泉州南安市。英都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船民的拉纤,把拉纤拔船的实际场景艺术化地移植于游乐活动,生动地再现当年英溪纤夫逆水行舟与自然拼搏的壮观场面。以粗绳系灯,每阵领头由一青壮年胸前缚一扁担,肩负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弓身前行,拉动灯阵向前行进,状如拔船(拉纤),“拔拔灯”由此而来。“拔拔灯”举办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九,地点为英溪流域各自然村。
至明代,英溪流域的运输由洪姓经营,昭惠庙成为洪氏当境神庙,拔拔灯后来定为年例。
几百年来,洪姓族人不但在英溪流域繁衍,还从英溪流域向海内外迁徙,每年一度的拔拔灯活动,成了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英都拔拔灯”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闽台东石灯俗
海峡两岸有两个同名为东石的滨海乡村,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有一种全国独一无二的元宵灯俗,世称“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
数宫灯习俗发端于明末清初,盛于民国期间。晋江东石有座嘉应庙,奉祀宋代魏了翁祖孙三代圣贤“三公爷”,俗称“三公宫”。东石每年灯节挂灯礼佛,后渐演变为新婚挂灯。
迁台的晋江东石人将晋江东石嘉应庙的“三公爷”分灵过海,在台湾的东石乡建庙供奉。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活动为期三天(正月十三至十五),每年正月十三开始,在晋江市东石镇和台湾布袋镇嘉应庙(俗称三公宫)同时举行。两地互报宫灯数,共祝子孙兴旺。
两地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并数一数有几对宫灯,了解一下本地去年成年的男子有多少,与以往相比有何变化。“三公宫”内除各新婚夫妻送来的宫灯外,还有一盏公共的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
闽台东石灯俗,见证了两岸的民俗相同、血脉相连。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漳州木版年画
漳州木版年画先在木质平板上镌刻画稿,而后以短版法套印于纸上。雕版分阳版和阴版两种,印制“幼神”人物背景色(红)的版为阴版,这种阴版的刻法和用法为全国所独有。
元宵节(马尾-马祖元宵节俗)
马尾、马祖位于闽江出海口两岸,相隔不到一百海里。两地居民自古以来便有春节、元宵期间送花灯、闹花灯的节俗活动。
龙舞(大田板灯龙)
每年的元宵节,大田人都要在乡村或街巷舞动板灯龙,俗称为“迎龙”。大田板灯龙制作融绘画、剪纸、书法、雕刻和扎制编糊工艺为一体,表演熔体育、杂技、舞蹈为一炉,韵味无穷。
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
仙游枫亭元宵游灯,汇集了篝火、社火、放灯、游神、古巫、武舞等多种古典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将民间灯艺、曲艺、舞蹈、十音八乐、戏剧、杂技等各类艺术融为一体,构成千年古镇的独特民俗。
元宵节(闽西客家元宵节庆)
闽西客家元宵节庆活动主要流传于闽西的连城县、永定区、长汀县、武平县、上杭县五个客家聚居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包括连城姑田游大龙、连城罗坊走古事、连城芷溪花灯、永定抚市花灯故事、连城新泉烧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