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柳小玲 通讯员 曾世彬/文 部门供图
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据悉,该项目申报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推动,泉州市文旅局组织春节、元宵的泉州花灯、闹元宵习俗、英都拔拔灯、闽台东石灯俗等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了申报工作。至此,泉州市共有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也是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类别非遗名录(名册)的城市。
泉州花灯 工艺精湛闻名遐迩
泉州花灯制作起于唐代,盛于宋、元,延续至今。据南安丰州傅姓、黄姓族谱记载,当时泉州元宵夜的花灯盛况、泉州花灯品种之丰富及工艺之精湛就已闻名遐迩。
泉州花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它集雕刻、绘画、书法、造型、配色、漂染于一身,并以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而区别于全国各地的花灯,与传统彩扎花灯共同组成泉州花灯系列,独树一帜。
泉州花灯曾先后在菲律宾、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等地举办大型花灯展,广受欢迎,深得好评。“泉州花灯”于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闹元宵习俗 特色文化大集萃
泉州闹元宵习俗由来已久,源于中原,兴于唐宋,其中心内容是闹花灯和民俗踩街。
元宵节家家户户挂花灯,有新嫁女的人家给亲家送红、白莲花灯和“观音送子灯”,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上街赏灯,小孩走街串巷嬉戏“游灯”,点灯时不慎把灯烧了,叫作“出灯”。古时灯被抢也是“出灯”,被抢的人反倒兴高采烈。泉州闹元宵还有妆人、地方戏剧展演等文艺活动,文艺踩街古称“妆人”,“妆人”系从古代傩文化演变而来,是一种敬神的娱乐和狂欢活动,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泉州闹元宵习俗是泉州古老传统民俗的延续,历史悠久,泉州花灯、妆人、元宵丸和泉州闹元宵习俗互为存在条件,具有历史研究价值,是泉州传统地方特色文化的大集萃,也是泉州文化传统技艺的一次大展示。
“闹元宵是泉州民间一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活动,随着泉州人向外播迁,闹元宵习俗在闽南文化圈有广泛影响。”泉州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此,泉州闹元宵习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英都拔拔灯 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
英都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船民的拉纤,是一项集民间信仰、岁时节令、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民间民俗活动。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九,地点为英溪流域各自然村。
以粗绳系灯,每阵领头由一青壮年胸前缚一扁担,肩负大绳,作船夫拉纤状弓身前行,拉动灯阵向前行进,状如拔船(拉纤),“拔拔灯”由此而来。至明代,英溪流域的运输由洪姓经营,昭惠庙成为洪氏当境神庙,拔拔灯后来定为年例。
几百年来,洪姓族人不但在英溪流域繁衍,还从英溪流域向海内外迁徙,每年一度的拔拔灯活动,成了凝聚亲缘族缘的纽带。“英都拔拔灯”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闽台东石灯俗 见证两岸血脉相连
“闽台两东石,共数一宫灯”。数宫灯习俗发端于明末清初,盛于民国期间。晋江东石有座嘉应庙,奉祀宋代魏了翁祖孙三代圣贤“三公爷”,俗称“三公宫”。东石每年灯节挂灯礼佛,后渐演变为新婚挂灯。
闽台东石灯俗数宫灯活动为期三天(正月十三至十五),每年正月十三开始,在晋江市东石镇和台湾布袋镇嘉应庙(俗称三公宫)同时举行,由各户头主事轮流执掌主持。
两地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必须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并数一数有几对宫灯,了解一下本地去年成年的男子有多少,与以往相比有何变化。“三公宫”内除各新婚夫妻送来的宫灯外,还有一盏公共的大红绣球灯挂在正中。每当夜幕降临,宫内灯火齐明,各式各样的宫灯与大红绣球灯相互辉映,犹如众星伴月。
闽台东石灯俗见证了两岸的民俗相同、血脉相连。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