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北京晚报 新华 红星新闻
修空调上门费50元,谈好价修完后却涨到1160元;平台上开锁标价50元,开锁后却涨至500元;换一次灯具上门收费370元;做一次卫生间防水补漏,上门收费3000多元;修理一个原价两三百元的电视遥控器,居然要价1700多元……上门维修贵,近来频繁成为热门话题。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多次投诉分析显示,家电维修、家政维修一直是投诉热点。
记者在多方采访中发现,一些提供家庭维修服务的商家,往往通过线上低价引流后,又在上门维修时坐地起价。而消费者往往因不懂维修流程以及维修零件和材料的成本,无法准确判断维修人员的报价是否合理。
动辄上千元的维修费背后,是否蕴藏着欺诈消费?发现“价格刺客”后,支付的维修费能否追回?
现象
防水补漏 上门维修遇“天价”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关键词“维修”,近30天有超31万条投诉;搜索关键词“上门维修”,近30天约有4万条投诉。在社交媒体上,也有大量关于上门维修的投诉,集中在漏水等家政问题、空调等电器问题上。
家住辽宁鞍山的童女士,近期在卫生间防水补漏的上门维修服务中被收取了“天价”维修费。
童女士告诉记者,她家里的卫生间地面渗水,怀疑出现了暗埋水管漏水现象。随后,她通过一家平台联系上可提供上门维修服务的商家:“当时对方明确告诉我,上门费用为30元,漏水检测免费,补漏具体费用以师傅现场报价为准。”
下单前,童女士还专门查询该商家的工商信息:“我看到他们的店铺是有实体店的,也能查到工商备案,所以才下单了。”但没想到,天价维修收费却防不胜防。
两名维修师傅到童女士家里后,来到卫生间检查,最终得出结论是卫生间防水层被破坏导致漏水,并称该问题需通过对防水层进行注浆修补,注浆材料单价为90元一斤。
“当时维修工说只会用到10斤左右,价格也就不到1000元。”几番讲价后,对方同意注浆材料单价降至85元一斤。可令童女士意外的是,注浆约20分钟完工后,对方告知总共使用了45斤注浆材料,总费用达到3825元。
对于高昂的费用童女士并不买单,她认为对方的行为是坐地起价:“前期说只会用到10斤左右,结果用了40多斤,而且材料只用透明袋装着,没有任何商品信息。”对于童女士的质疑,维修工表示材料用量是按实际决定,最终有误差是正常现象。
因担心起正面冲突,童女士最终同意支付3000元维修费。
线上低价引流 线下隐性收费
上门维修遇“价格刺客”的并不只有童女士一人。
“空调维修上门费收了50元,维修前称维修费只要360元,结果修完变成了1160元。”这是广州市民王先生的遭遇。王先生在广州黄埔大道租房居住,今年夏天因卧室空调无法制冷,他在某网购平台下单了“上门维修”服务,没想到却遭遇维修师傅坐地起价的情况。
王先生告诉记者,维修前他已和房东沟通,房东称若维修费合理就选择维修,若成本太高则直接换新。而师傅现场检查后告诉王先生,空调不制冷是由于外挂压缩机的启动器被烧坏,更换该机器的费用为360元。
“我当时跟房东说了价格,房东觉得50元上门费外加360元维修费在合理范围,我们这才同意维修。”但令王先生没想到的是,经过不到20分钟的检修,前期沟通的360元维修款却突然涨到1160元。
价格的突然飙升让王先生一头雾水。维修师傅在修理完成后才告诉他,除了更换启动器的360元,还增加了其他服务内容。这1160元中,除了360元的启动器更换费,还包括空调加雪种300元、加冷冻油300元,另外还收取了100元高空作业费用以及100元加班费。
“修前完全没有跟我说还有这些额外费用,只知道换启动器需要360元。”对于额外增加的费用,维修师傅向王先生解释,由于其居住的楼层在8楼且系外机维修,所以需要增收高空作业费;而加班费则是因为约定的维修时间超过了傍晚7点,所以也需额外收费。
无奈之下,王先生还是将费用明细发给了房东,由于维修已完成,房东最终也支付了这笔上千元的空调维修费。
困难
社区维修门店越来越少
小杨的家电维修小店,扎根社区30多年,已经在北京海淀区小有名气。“咱这个小店,一直是便民服务,维修费很便宜。要说现在维修涨价,材料费比起以前肯定是涨了的。”由于街道、社区的大力扶持,小店的租金得到减免,运营成本主要就是材料费。
以智能电饭煲为例,现在的售价接近千元,小杨维修收费在100元左右。需要更换的材料是集成电路,刨去材料费,他一次赚三十四元。小杨以在店里服务为主,如果附近居民遇到空调等故障,他也会上门维修。
第三方平台也找过小杨,但他觉得第三方平台存在“过度维修”的情况,并没有加盟。有知情人透露,第三方平台会收取合作维修人员信息费,这导致维修人员必须提高单价,收回信息费成本。
为了方便消费者寻找,小杨把自己的店面位置和电话,申请标注在地图软件上。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在地图软件上的信息页,也同时出现了第三方平台的链接。有消费者查找小杨家电维修,却误点了第三方平台的链接,结果遭遇了昂贵维修。“有关部门找到我,说是消费者投诉我维修贵。但是跟我一核实,发现电话根本不对。消费者拨打的是第三方平台的电话。”
从业多年,小杨感受到周边的维修点越来越少,导致很多消费者远道而来,就为修一个收音机,10元钱搞定。
中国家用电器服务维修协会理事会主席团主席郭赤兵表示,产品质量提升,服务门店形式大多转型为信息化,维修服务成本明显增长,企业对一些低价产品采取以换代修模式,用户对产品价值低维修费高的家电不修或弃修等原因,都导致现在用户的感受是几乎看不到维修点了。
说法
遇坐地起价如何维权?
实际上,“维修收费遇刺客”现象近年来已被频频曝光,大多与坐地起价、隐性消费、收费不合理等有关。
维修后临时加价是否属于价格欺诈?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知名公益律师赵良善告诉记者,临时加价,某种程度上属于变相强迫交易,利用消费者急需维修的心理,侵犯消费者自主交易权利。从合同履约角度,维修方与消费者属于合同关系,如临时加价属于单方违约,消费者亦有权拒绝违约行为。
那么,当遇到上门维修坐地起价时,消费者应该怎么办?针对上述“千元修空调”的问题,广州消费者委员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上门维修出现临时加价,其行为或涉嫌价格欺诈,但最终需结合当时情况由法院判定。
这名工作人员同时提醒:“类似空调上门维修等服务,应该找空调品牌方进行售后维修,尽量不要自行寻找第三方介入。”而如果在维修过程中,出现工作人员临时要求加价的情况,消费者也应该避免正面冲突,选择报警处理,或拨打12315寻求消协帮助。
此外,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如果需要对涉事商家和维修人员进行投诉,因投诉过程中每个环节所需证据不同,所以需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保留更多有利证据,如和商家的聊天截图和支付记录等。
如果消费者已支付了临时加价的费用,是否可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对此,赵良善告诉记者,如消费者是基于误解等情形被迫加价,则可主张撤销加价,达到要回目的。
“所以消费者预约上门维修服务,应事先问清是否存在其他价款,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接受与否。如在被迫或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加价,就要保留证据,向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反馈,亦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反馈要求整顿乱象,或依法向法院起诉撤销加价合同关系。”赵良善说。
赵良善也提醒消费者,消费者遭遇临时加价时,应询问加价依据,必要时,可保留微信聊天记录、约定原始价款记录、加价录音、视频、付款凭证等。
平台应履行资质审核义务
家电出现故障,在网络平台寻找维修服务,是许多人的习惯。
记者了解到,今年9月,上海市消保委针对某电子地图中家电维修入驻商户信息进行了现场核查,其中虚假信息占比超过40%。
中消协律师团律师、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说,如平台以其名义对外宣称提供家电维修服务、对维修师傅的派单和收费都有决定权和管理职责,那么平台作为合同当事人,应对消费者承担相应的合同责任;如平台只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技术服务,并不介入到交易中,仍应履行资质审核的义务。如果平台明知或应当知道入驻企业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仍然不制止、不屏蔽、不撤下链接、不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那么平台也应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