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杨江参
主办方供图
12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中国侨智发展大会晋江专场对接会暨侨界新生代创新创业分享会在晋江举行。本次活动聚焦更好地搭建海外人才、侨商侨企及侨界新生代与福建的互动交流平台,邀请了近20个国家(地区)的8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和62个国家(地区)的300多名海外社团领袖、侨商、客商代表参加,与当地600多个企事业单位、创投机构等进行对接洽谈。
晋江,不仅是“晋江经验”的发源地,更是著名的侨乡,有超过300万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遍布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晋江积极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聚链成势,不仅促进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也为侨界新生代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
“晋江对人才的尊重和关爱,让我十分感动”
“2009年,我从同济大学获得国家A类全额奖学金公派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分享会上,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所长汪凤翔回忆,2014年,我国开始计划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同年7月,泉州市入选“中国制造2025”唯一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也在筹建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旨在打造国家级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乃至全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的主攻方向与汪凤翔所学专业相近,为他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2014年8月,他作为中国科学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到泉州,全职开展工作。
“回国后,我马上着手组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创新团队。”汪凤翔说,转眼间,他在泉州工作和生活了10年,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人才的尊重和关爱。他说,泉州和晋江在引进和培育人才、服务人才方面,出台了非常完善的政策和保障体系,如泉州人才“港湾计划”、晋江“现代产业体系人才计划”等政策,并不断优化和升级。每年11月1日,作为企业家日、人才日,晋江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以城市最高礼仪,向人才致敬”,让他和广大人才群体都深受感动。
“从零开始,整建制建所,来之不易。”汪凤翔表示,目前,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硕博研究生以上人员450余人,建成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15个,开展实质项目的合作企业460余家。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汪凤翔说,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接下来,他们将持续提升创新能级,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人才高地。
“侨界新生代,更要敢闯敢拼”
“回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是黄皮肤、黑头发和黑眼睛。”渝缅集团总裁、重庆市侨界青年联谊会执行会长戴子森介绍,在儿子出生后,他和家里商量后决定,在2017年毅然决定回国发展,将黄金的创业年纪,毫不犹豫地留在祖国,这就是他选择回国就业创业的初衷。
戴子森说,回国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也是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晋江人凭借“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基地,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正是侨界新生代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回国后,他深刻体会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创新,还有自我意识的创新,更是对下一代教育和传承中华民族宝贵文化的创新。
展望未来,戴子森认为,侨界新生代应该成为新时代下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既要学习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要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侨界新生代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侨界的青春力量。